【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楊女士五年前因子宮脫垂切除子宮,但術後不久,又有東西從陰道口脫垂出來,走路時覺得有東西摩擦大腿內側,且一咳嗽就會尿濕,但楊女士隱忍不便長達五年,在家人勸導下就醫,才發現她罹患子宮切除後陰道脫垂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醫師歐明哲指出,陰道脫垂常見於子宮切除後;近十多年來,婦女泌尿生殖道脫垂重建手術療法進步很多,陰道懸吊術除了薦棘韌帶陰道固定術外,還有薦骨固定術與人工材料固定方法,這些術式均避免使用殘存已老化或損害的組織修補,不僅手術成效佳,且方法安全、簡單。
他說,子宮切除一般會以殘留韌帶縫合與前後陰道肌腱膜修補術,加強陰道支撐以防止脫垂,但已老化的殘留韌帶與肌腱膜常不夠強韌,而無法防止脫垂再發生。而原子宮切除口與子宮後陷窩的肌腱膜強度減弱,也易伴生小腸脫垂,此時小腸便會如疝氣般,由腹腔從原子宮切除口與子宮後陷窩處脫垂到陰道內。
歐明哲表示,壓力性尿失禁有時候也會與陰道脫垂同時存在,患者尿道膀胱角度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尿道閉鎖不全,導致咳嗽時膀胱壓一增高,就會有尿液漏出。
楊女士即是罹患子宮切除後陰道脫垂症,且同時有小腸脫垂與壓力性尿失禁。
她接受薦棘韌帶陰道懸吊術、小腸脫垂修補術與經閉鎖孔膀胱頸懸吊術;她術後恢復佳,走路不再覺得不便,且咳嗽也不會漏尿,生活品質大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