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台東縣成功鎮農會近年來業績亮眼,連續兩年年終獎金都是七個月,羨煞不少上班族。成功農會拚出一片天的秘訣,全靠「不務正業」,除了經營本業和生鮮超市外,還包下附近十四所國中小營養午餐配菜業務,及經營虎皮蛙(田雞)養殖場自產自銷。
此外,彰化縣大城鄉農會跨足殯葬業,南投信義鄉農會和電影產業結合推出「馬拉桑」小米酒,台東縣農會經營日式庭園風的「東遊季度假中心」等,都因非正業經營成功,創造了可觀商機。足見事在人為,若能將創意結合天時地利人和,就可開創新局,讓死棋變成活棋。
目前國內有不少農會處於長年虧損,長期仰賴補助,弔詭的是,各地農特產品「果賤傷農」的事層出不窮,坐視資源賤賣或賠售。其實農會可以主導的業務很多,如農村人力漸趨老化,衣食住行育樂和生老病死等事,都充滿商機,經營團隊可善用公立研發單位、民間資源,設計新產品,讓經營轉機。
總之,有沒有創意、能不能創新,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潘扶敏(北縣板橋/退休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