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農委會下周起耕鋤包心白菜,柳丁也要收購作為有機肥,日前馬總統也到雲林縣古坑認養柳丁,並呼籲企業界幫助解決生產過剩問題。
菜土或菜金一直是台灣農民與消費者最大的痛,但政府始終除了高層呼籲認養、消費,農委會也只知道耕鋤,還有人認為,這都是農民生產的問題,只要政府補助廢耕,就能穩定市場價格,及輔導農民遵守耕作秩序,就能解決生產過剩。
筆者舉幾個例子,像政府推動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生產量極大,但運用冷藏技術及控管品質,外銷而產生利潤;有工程師在台南地區種植愛文芒果,懂得嚴控品管,而外銷日本,使附近農民自願加入產銷班共享獲利;而紐西蘭的奇異果,也是因為生產過剩,而走出紐西蘭,行銷全世界。
這些都是因生產過剩而找到市場出口的成功案例,所以筆者認為,維持「生產秩序」只能治標,一旦失去政府介入,農民依舊陷入菜土菜金的窘境,讓菜蟲伺機蠢動,因此問題在於,政府有無能力將「農業問題」轉化為「商業問題」。
因為,現在的問題表面上是生產過剩,實際上是農民找不到地方賣掉產品,缺乏商業「行銷」;台灣農業有提高水準與維持品質的能力,若能導入商業行銷,讓產品打開知名度,得以銷往大陸、外國市場,就沒有所謂生產過剩問題。
頭家(嘉義市/食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