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聲救苦 先匡正公務員文化

張恭啟 陳雙景 |2009.01.05
798觀看次
字級

重顯績輕潛績、因循守舊現象 須納入考核 避免慈悲心成表面文章 更加苦人民所苦

台北市發生八十九歲罹病母親,及五十五歲兒子雙雙去世的悲劇,經檢方相驗,母親因病自然死亡後,兒子喝清潔劑自殺。

警方清查發現,這對母子是低收入戶,每月可領數千元政府補助,但低收入戶證明上月底到期,兒子雖偶爾打零工,但收入少又不穩定,家裡常斷炊,靠鄰居接濟;電子媒體報導質疑,是否因低收入戶證明到期,沒領到補助而發生悲劇。

馬總統在元旦祝詞中,希望公務員要有觀音「聞聲救苦」的慈悲心,思考幫助人民解決問題,從這個案例,可證明馬總統的呼籲實有必要,若市政府相關單位能及時伸出援手扶助,相信悲劇就不會發生。

人事行政局對馬總統的談話,立即表示,未來公務員是否有傾聽人民心聲,擬納入考核項目,並已研議「公務員彈性周休二日」制(可彈性在一周內選定任何兩天休假),以擴大便民服務,打破朝九晚五的想法,每天、日夜都有人為民服務。

無巧不成書,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也對公務員開罵,說有些官員在關心群眾疾苦、解決民生問題方面,有「作風飄浮、工作不實,存在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敷衍塞責等問題」。

我認為,人事行政局的「傾聽人民心聲的聞聲救苦考核」,非常抽象,要如何考核?就像胡錦濤批評的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就是我們常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事行政局要考核,恐怕需要做正面或負面表列,擬定一些條目,才能避免表面工夫。

兩岸領導人同時呼籲公務員聞聲救苦,其實有文化淵源,譬如中共官場陋習多,觀念重「顯績」輕「潛績」、重當前而輕長遠、見物不見人,甚至製造虛假政績,其實台灣何嘗不是?

這除了民族性,選舉文化也是重要因素。由於選舉要強調政績、政見,而每三、四年就要改選,於是台灣政治人物(民代、縣市長)喜歡搞硬體建設(顯績),而忽略軟體建設(潛績),這種看似苦民所苦、聞聲救苦的作法,正是重當前績效、忽略長遠規畫的政治現象。

這種現象長期累積,形成公務員因循守舊、封閉保守、缺乏改革創新意識,反而削弱了國家競爭力,而所謂苦民所苦,變成「更加苦了人民所苦」的反效應。

因此,人事行政局要把公務員是否聞聲救苦納入考核,除了彈性周休二日,更必須匡正這種公務員文化,否則難保「聞聲救苦」也成為表面文章。

張恭啟(基隆市/企業人事主管)

主動 聞聲」 及時 救苦」

台北市一對低收入戶母子,兒子自殺、母親病死,多日才被發現,如此悲劇令人鼻酸,也令人難安。

假如台北市政府早幾天知道他們的處境,適時幫助,應該就不會發生不幸。政府拚經濟的努力與決心,令人肯定與期待,但救急當甚於救窮,應立即發動全國村里鄰長、警察,查訪通報,確實掌握亟待救援者資訊,該安置者安置、該輔導者輔導。

台灣受經濟衰退衝擊,失業人口達五十萬人,預料還有不少悲劇正在醞釀,馬總統在元旦祝詞中要公務員「聞聲救苦」,但「聞聲」要主動,「救苦」才能及時。

陳雙景(高雄市/副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