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知道從亙古到永遠,時間是固定的一分一秒在消逝,絕對不會遲緩,也不會加速。當然更不會暫停或退後。即使家裏的時鐘,個人的手錶,甚至被認定最正確無誤的倫敦大鐘所指示的時間是如何,都絕對無法阻擋或改變自然界的時序推展。
在時間巨輪的轉動下,人從出生、成長、茁壯,然後漸漸轉為衰弱,及至歇下氣息,結束一生,就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環,以及旭日東昇、日正當中至夕陽西落一樣自然。這可說是自然界的定律。
七十年前我是四歲,對於外婆的三寸金蓮尚依稀有記憶。小二歲的妹妹就記憶模糊了,需賴人傳達,看照片,閱讀文獻來幫助了解。這也是必然的現象。
現在是民主時代,不管民主的品質如何,總有某種程度的民主水準。七十年前台灣是在日本的統治之下,日治時代的台灣人民生活形態與現在迥異。沒有經過日治時代洗禮的現代年輕人光憑想像,恐怕不容易了解台灣人當時的喜怒哀樂。除了生活面、物質面之外,尚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問題。這些必需以文字記錄下來才能長久保存,代代相傳。而除了真實的歷史記錄,藉戲劇、詩歌、小說等藝文作品來表現,更容易讓一般大眾接受了解,因人會過去,文學則淵博悠揚。
台灣文壇前輩大老吳濁流先生於日治時代末期冒生命之險,以日文寫下的日本政府對台灣人民的高壓政策、不公平待遇、台灣人精神上的苦悶、生活上的困窘等等狀況,吳老以文藝小說形式成書出版,書名為《亞細亞的孤兒》,堪稱為台灣文學的經典巨著。
這本《亞細亞的孤兒》日文原著,如今由翻譯高手黃玉燕將全書譯成中文,重新出版上市以嚮今日讀者,讓今日年輕一代了解祖輩在日治時代的台灣生活原貌,同時,也享受台灣文學的優美。
《亞細亞的孤兒》可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台灣文學經典巨著,經年傳閱。羅大佑一首的「亞細亞的孤兒」,也可以說是呼應本書的相和之作。
亞細亞的孤兒 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 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 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 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 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 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 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 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 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裏 無奈的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 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 這是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