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偉的建築上裝置了童趣的音樂鐘,是為了喚醒人們心底的那份赤子之情吧!讓我想起布拉格的天文鐘,雖然呈現的人物各有不同,但栩栩如生的玩偶,卻是同樣令人著迷。
慕尼黑擁有兩座歌劇院、四十多個劇場和將近五十座博物館,其中兩座名列世界級,使她穩踞南德藝術文化中心的寶座。加上不計其數的宮殿、教堂,美麗的英國花園以及阿爾卑斯山頂的皚皚白雪,使得這個古都處處都值得細細品味。
相較於前衛的柏林,慕尼黑散發出傳統、優雅而又快活、酣暢的風情。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時,她曾遭到慘烈的轟炸,幸賴當局和全體市民努力重建,才得以恢復古雅的市容,而爭取到一九七二年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不料發生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謀殺以色列選手事件,再度使慕尼黑蒙上陰影。幸好,潛藏的深厚文化和濃郁的啤酒香味,很快地使她再重現優雅的風華。
為了嚮往已久的慕尼黑市立美術館,以及慕尼黑新、舊繪畫館,和外子兩度拜訪了慕尼黑。
市立美術館又稱「林巴哈之家」,是由德國肖像畫家--弗蘭茲范‧林巴哈的館邸改建而成的美術館,他留下為數不少的肖像畫。館裡還特別開闢了一個空間展示「藍騎士」畫家康丁斯基、馬爾克和克利等大師的作品,其中又以康丁斯基的最為完整。
這位原本學法律的俄國人,在三十歲那年,受到印象派大師--莫內,和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華格納的啟發,毅然前往德國學習藝術,而且以開啟新畫風為職志。
細細觀覽這位「抽象畫之父」各個時期的作品,探循他的創作歷程,從具體的物像中慢慢解脫,經歷一再的蟬蛻和破繭,終於創造出獨樹一格的繪畫元素,而成為抽象畫的一代宗師。早年學習鋼琴和大提琴的根柢,使他後期嘗試將音樂融入幾何圖形的畫面中。我最喜歡他這一類作品,佇立畫前,除了能夠欣賞畫面的結構美之外,更能夠「聆聽」到畫中裊裊飄逸的優美旋律。
「藍騎士畫派」是德國另一支後期表現主義畫派,西元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四年,以慕尼黑為據點的繪畫運動。因為康丁斯基的一幅作品《騎士》(一九○三),又因為他特愛藍色,故取名「藍騎士畫派」。強調創作應注重主觀、個性、情感及發自內心的表現。
舊繪畫館與新繪畫館隔街相對,不同的建築外觀和館藏,充分發揮了互補的功能。舊館的風格肅穆,展品定位在十四至十八世紀的畫作;新館則寬敞明亮,風格輕快,陳列的是十九世紀法、德及斯堪地那維亞地區藝術家的創作。兩者豐富的收藏,都令人流連不已。
市區廣場上的新市政廳,是新哥德式建築,塔樓上有音樂鐘,每天十一點及正午報時,騎士、製木桶的工匠等造型玩偶載歌載舞,旋轉而出。晚間九點的一場出現的則是守夜人、慕尼黑小孩及守護天使。在宏偉的建築上裝置了童趣的音樂鐘,是為了喚醒人們心底的那份赤子之情吧!讓我想起布拉格的天文鐘,和維也納的安卡時鐘,雖然呈現的人物各有不同,但栩栩如生的玩偶,卻是同樣令人著迷。
舊市政廳位於廣場東邊,高聳的塔樓嵌著各種市徽,塔樓內設有玩具博物館。
每年九月中、下旬至十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是慕尼黑著名的「十月啤酒節」,更是德國啤酒文化的重頭戲。慕尼黑擁有六座大啤酒廠,啤酒屋總計有十五萬個座位,製啤酒和喝啤酒,是慕尼黑的重要傳統;這場為期十六天在特蕾莎草地廣場上舉行的盛會,總共要耗掉近六百萬公升的啤酒。
我們無緣恭逢其盛,但並不感到遺憾。晚上,在領隊吆喝下,大家相偕去啤酒館體驗德國的啤酒文化。偌大的空間裡,早已人聲鼎沸,侍者穿梭在擁擠的桌椅間,雙手高舉著超大的啤酒杯,快速送到客人面前。
前方正在表演笑鬧劇,努力逗客人暢飲;每隔一段時間,便有演員站起來高舉酒杯,嘹亮地用德語唱出飲酒歌,滿場賓客全員起立,也跟著哼哼哈哈,然後飲一大口啤酒。管他識與不識,鄰座甚至是隔桌的,都會舉杯吆喝一聲、相互乾杯,反正「同是啤酒屋裡人,對飲何必曾相識」!
德意志民族嚴謹的個性,在啤酒泡沫中漸漸融化了,深藏的樂天快活,慢慢浮現出來。整個酒館,杯觥交錯、歡暢連連。可以想見,十月啤酒節將是何等的盛況!
濃郁的藝文氣息和甘醇的啤酒風味,令人忍不住舉杯歡呼:乾杯,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