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新政府上任半年多來,似無意走前朝政府教育政策的回頭路,但也請勿重蹈覆轍,讓家長、老師、學生痛苦。
台灣資源貧乏,人才是國家命脈,近年來台灣的大學畢業生逐漸草莓化,反觀大陸與印度的人才卻優質化,照此趨勢,台灣的命脈將被斷根。
其實孕育中、印人才的搖籃,就是台灣教改前的教育制度,我所說的勿重蹈覆轍,是指教改中權責不明的自學方案、建構式數學、多元入學、繁星計畫等錯誤的政策,讓家長、學生抱怨連連,卻無人究責。
教改政策常議決於學者、專家、老師、家長組成的委員會,光看人員背景,是代表性十足,但他們既由官員邀請,理念自然相近,而常批評教改的李家同教授,似乎從未被邀請與會。
在企業裡,做錯事的員工須負責,但在教育圈裡,擬錯政策的官員,卻有委員會背書卸責,等到事過境遷,再找同一批人開會,擬定新的錯誤政策。
「權」失去「責」的制衡,開始被濫用,教改如脫韁野馬,漸遠離人民的需求之路,乘坐野馬的官員,卻在揮鞭的路上,放大權力。
例如過去各級學校的教育經費,多採公平分配原則,近年來,教育官員卻掌控經費分配的權力,讓學校須看他們臉色做事,於是從小學到大學,都忙著達成官員設下的指標、應付上級的巡視。
其實師生關係,如家庭的父母子女關係,教育官員若扮演祖父母角色,時常要督導,三代同堂的體制反而讓教育現場更混亂。
所以新政府不要繼續「教育改革」,而要「改革教育部」。
改革要有三把刀,第一刀,要砍掉官員的權力之手,讓教育經費分配回歸公平,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才會無畏於上級壓力,勇敢發出聲音,教育政策才會合理。
第二刀,要砍向專家學者,請教育部鄭部長釐清過去政策形成的脈絡,勿再邀請學術地位崇高,但提出錯誤政策的人,制定新政策。
第三刀,要砍向教育部官員,請鄭部長檢討官員的適任性,勿「杜規鄭隨」,留用杜部長時代的人,並請建立出錯官員須下台的權責相符體制。
路仁(北縣淡水/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