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通閩南語 任教文藻學院 鼓勵學生學語文 大聲念、多寫信 自然進步
【本報高雄訊】七十三歲南韓籍文藻外語學院客座教授許璧,精通中、英、日、德、法、韓語,也通閩南語,主要研究中國語法學,聊起天來旁徵博引。在中文最冷門時選讀,到現在華語成世界主流,許璧鼓勵學生學語文要大聲念、多寫信。
許璧是南韓首爾人,四十年前到台灣大學念中文研究所,後來在台灣師範大學拿到文學博士學位;致力於古代漢語語法研究,著作等身。
小時候曾在中國長春待過,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南韓也曾是日本殖民地,所以許璧也學了日文。高中時開始接觸德語、法語,他說,大學時在南韓延世大學念中文系,完全是父親的意思。「那時父命不可違。」雖然中文系在當年是很冷門的科系,但讀著讀著,就讀出了興趣。
「各種語言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許璧八年前從南韓延世大學退休後,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以文學及語言專長傳授各國學子。
他說,南韓有兩百多所大學,五十年前只有四所大學有中文系,現在則是七成以上設中文系,所以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冷門」與「熱門」是很難說的,重要的是興趣。
在台灣多年的韓文教學經驗中,許璧幽默地說,客家人學韓語最標準,閩南人次之,北部人又次之。外國人都怕學漢字,筆畫多、音義也多;韓語則因為音多,也不好學。
許璧表示,學語文的關鍵就是「大聲、多念」,還要「多寫信」。他在各界各地都有筆友,在書信往返中,書寫技巧自然進步,也能增進對各國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