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心-看歐洲】 謙虛無我胸懷世界

滿謙 文‧攝影 |2008.12.29
505觀看次
字級

去年應挪威協會會長孔德培會長之邀到北歐挪威去弘法,了解會務概況,在奧斯陸的街頭看到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廳的建築物,我對諾貝爾獎終於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

談到諾貝爾獎,我們都知道瑞典斯德哥爾摩最著名,十二月頒獎的典禮是寧靜的瑞典人每年最期待的大事,事實上諾貝爾獎的頒發除了多數獎在瑞典頒發之外,還有和平獎在挪威頒發。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一八九五年,已經離開祖國瑞典多年的諾貝爾立下遺囑,表示支持成立基金,該基金將繼承他大部分的遺產,並以每年的收入獎勵給那些「在前一年,對人類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根據他的這個遺囑,從一九○一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那時瑞典和挪威還是由同一個國王統治,於是這兩個國家共同承擔了這項任務。

諾貝爾獎於每年十二月十日,諾貝爾逝世那天,舉行正式的頒獎典禮。一九○一年十二月十日即諾貝爾逝世五周年時,諾貝爾獎第一次在原皇家音樂學院頒發了文學、物理、化學和生理學或醫學獎。從一九○二年起,諾貝爾獎每年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直到今天瑞典國王在斯德哥爾摩頒發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獎;而在挪威奧斯陸,由挪威的國王頒發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通過的諾貝爾和平獎。

一九六九年,諾貝爾基金會新設立了第六個獎--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是一九六八年瑞典銀行在其成立三百周年紀念之際增設了諾貝爾經濟科學紀念獎,每年由這家銀行提供與當年諾貝爾獎金相同金額的獎金,交由諾貝爾基金會統一使用。該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同時諾貝爾獎將不再增設任何獎項。

諾貝爾獎一開始,當時的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並不同意將此全國大獎頒發給外國人,但後來意識到該獎金對於這個國家的公共價值,他改變了主意,於是這項獎項開始擴大於全世界各國人士。我想這是一項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遠見,能夠發掘出全世界傑出人才的貢獻。

得到諾貝爾獎固然了不起,但創立這項獎項鼓勵人才的心胸更偉大。諾貝爾的遺囑,是他理想的精華,心血的結晶。雖然他身擁巨富,卻不願把財產分配給親友們。他認為:大宗財產是阻滯人類才能的禍害,凡擁有財富的人,只應給子女留下必須的教育費用,如果留下過多的錢財,那是獎勵懈惰,使他們不能發展自己的才幹。因此,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決定用自己的全部財產,設立諾貝爾獎金,獎勵當代的世界精英。

除此捐款設立基金之外,諾貝爾也是一位謙虛的人,曾經有一回諾貝爾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來找他,說:「諾貝爾,我正在整理我們家族的家譜,你是名聞世界的人物,沒有你的自傳怎麼行呢?你寫份自傳吧!」

「哥哥,不用吧。」諾貝爾回答。

「那怎麼行呢?」諾貝爾的哥哥勸說道,「弟弟,你寫自傳並不是為你自己,而是為我們家族呀!你寫吧。我們家族的家譜裡有你的自傳,就會增添光彩的!」

諾貝爾還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覆勸說,最後,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誤你的時間嗎?如果那樣,你就敘說,由我來記錄、整理吧。」

「我實難從命。」諾貝爾態度謙遜,但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能寫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恒河沙粒那麼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甚麼值得寫的喲!」

原來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為人類該做的一點點事而已,為甚麼要拿對人類的一點點貢獻去換取榮譽呢。因此,他始終不答應。諾貝爾的哥哥只好歎息著走了,諾貝爾又埋頭做起實驗來。就是這樣的謙虛無我而又胸懷世界的人,才能夠將累積巨大財富全部歸於公,設立基金獎勵菁英,讓人才輩出。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