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嘉義縣布袋鎮鹽場自二○○一年廢曬以來,讓有意參觀鹽田的遊客大失所望,在布袋嘴文化協會的努力下,重建過去的洲南場鹽田,告別了「無鹽的結局」,將規畫為二十一世紀的文化新鹽田。
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表示,布袋鹽田的復曬,對老鹽工而言,不僅是鹽村的再生,也是老鹽田轉型的契機,既可延續傳統鹽業技藝,也可開創鹽業文化創意產業,老鹽工們對於「再續前鹽」無不寄予厚望。
布袋鎮曬鹽極盛期,鹽田面積超過三千公頃,年產鹽量占全台的百分之六十,隨著製鹽機械化,曬鹽七年前走入歷史。
在布袋嘴文化協會向國有財產局申請無償撥用「洲南場」廢鹽田,並向文建會爭取經費重建後,重啟曬鹽。
可惜的是,由於鹽灘土地荒廢太久,鹽氣都不見了,洲南場的埕格嚴重滲漏,加上地下湧泉,現階段只能買進口鹽來「化滷水、養地力」,而無法如正常程序引入海水來曬鹽。
在洲南場鹽田復曬之後,布袋嘴文化協會計畫利用舊鹽田約二十公頃土地,分區規畫成復曬區、鹽村故事館、溼地公園、地景藝術創作區等特定區塊,希望將洲南場開發成「文化鹽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