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世代裏,讀書並非無關世人的幸福;而是在吸收聖者智慧來利益他人。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非無視於大眾心行上的差異,也非漠視大家共同的期望;而是不要把自己的幸福與悲苦仰賴於一兩個人的喜怒哀樂,要學習把關懷人間事的心量與視野打開。在人我之間的相處,吾人常慣以「恨鐵不成鋼」的標準來評判周遭的人,卻以「人非聖賢」的心情來包容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來掩飾自己的惡口、兩舌等不好的行為,難怪世間總是紛紛擾擾而令人不安,就算是自己強言良心能安,又何其忍心繼續看著無意義的諍論場面,因此古德要世間人學習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佛典說:「其自安己、能安他人、多安天下,愍傷世間利寧天下者,是人為最上、最長、最尊、極尊。」這不正在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慈心悲願嗎?例如,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重視,信任我們的一言一行,因此不會有人喜歡被貼上言行不一致的標籤。因為在別人眼中的不一致,在當事者卻有太多的理由(因緣、條件)來說明這些不一致。若世間每一個人能體會到這個重點,我們不會因別人無意義的批評而喪失對世間的悲憫,也不會任意去批評任何人的本質是否為惡,只會就事論事,這需要多麼大的慈悲與智慧。佛門認為這樣的悲智雙運,絕非婦人之仁與世智辯聰可完成;要在一切無所求、無所得的立場才能習得,正如佛典上所說的:「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復依方便立,方便依智智依慧,無礙慧身無所依。」
總之,不必在表面上爭正統與否的問題,也不必去爭誰最偉大;該回到自心去檢視自己的思惟與言行,是否都遵循著諸佛菩薩以來的古道(悲智雙運)修行,若能無愧於因緣果報,才是真正走在覺悟者的正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