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世界各大宗教史,隨著時代、地域、文化等因素,是不可能沒有演變的。就像今日世界佛教四大系-中國佛教、藏傳佛教、日本佛教、南傳佛教,卻是淵源於印度佛教,又好像想要了解日本佛教,需先一探當時佛教如何由中國傳到日本,而在儀禮的制度上、教義的解釋上,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都有助於對該地區、該宗教未來趨勢的灼見。
同樣地,任何宗教、思想的復興,也不可能將當下的地域、時代等情境搬回歷史上某個時期。中國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說:「古來眾釋,同是因緣一意耳。」就已經說明今日不可能原封不動的複製過去某一時,但卻可以深入貼近對古德思想的研究,藉著鑑古知今而展望未來能更走入人間,展現出傳統宗教在新世代的生命力。
佛教本土化的親和力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有識之士發現在近代西方物質文明發達所帶來生活便利之餘,人的幸福程度並沒有比古人高,甚而在表面榮景背後卻是心靈的不富足。於是不但重新探索西方文化傳統的內涵,更嘗試向東方取經,希望從中汲取養分,獲致內在的穩實安命。於是長養於印度本土,隨後在亞洲開花結果的佛教,也受到西方人士的青睞,中國佛教、藏傳佛教、日本佛教、南傳佛教,在西方國度各擅其勝,吸引不同因緣的民眾皈依佛陀座下,並紛紛探索箇中奧義,經由深入佛陀的教法,並在日常生活中試著實踐之。而以大乘佛教為主流的台灣佛教界,亦積極於海外建立道場,將佛法的生活智慧弘揚於全世界,並鼓勵當地人士自行深入修習。時至今日,包括美洲、非洲等地都出現當地有人發心盡形壽,成為「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的出家人,正是佛教在西方本土化的最佳印證。
除了將佛法以音樂、藝術等多元化方式弘揚,更在當地設置佛學院等機構,倡導佛教本土化,以培養當地人才(非漢語系人士)來續佛慧命,並融合其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而造就出各具當地本土特色的弘法人才。
佛教現代化的生命力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是跨越時空的偉大宏願,是荷擔如來家業的執行力。今日不能再停留在緬懷古德的情懷,應藉由深入當地歷史背景、規章制度,觀察分析當地的民情,配合社會變遷的脈動,在不失佛陀教育目標「離苦得樂」之下,開啟人們冥闇心靈的曙光。聖典的保存固然重要,但如何從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不同角度,來闡述傳統佛教的現代生活意義,是當代佛弟子們的研究課題,就像印度、中國佛教史上的祖師大德們,之所以有那麼多著作留傳於後世,皆是因應當時的社會民心所需,站在解決人種種生命意義或生活困境的立場,而提出接近像佛陀覺悟者的看法,賦活了佛教思想的文化智慧。
事實上,新興宗教每個時代都有,有些經不起考驗或後繼無人,自然就會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在多元文化衝擊、交流的世代中,新興宗教、教派或學說的產生也是必然的,說明了現代人的焦慮不安,及心靈需求的多變。只有期望傳統佛教等能再度凸顯出其時代的需求性,這要靠大眾的相互成就。面對五花八門的宗教信仰世界或思潮的人們,打開心眼明辨是非是有必要的。更希望每一位宗教、思潮等領導者能本著良知時時懂得自我觀照,當知世間「來來去去,不為名利;上上下下,只為利他。」則相信佛光普照的人間淨土,當下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