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見面,會藉著問候來表達自己的善意,隨著不同的地域、文化等因素,也有各自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微笑示意、握手擁抱等,如《觀音義疏》所說的(大正三四、九二二上):「此方(中國)以拱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說明了古代中國人與印度人不同問候的方式,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佛教徒便沿襲了合掌的問候禮儀,故《佛光大辭典》說(二二六七頁):「合掌又作合十。即合併兩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禮拜之意。本為印度自古所行之禮法,佛教沿用之。」
佛門合掌的樣貌雖有分堅實心合掌、虛心合掌等十二種(摘自《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三九、七一四下),但終歸都是:「合掌叉手,即是恭敬。」(出自《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三四、二十上)這樣的恭敬具有什麼樣的意涵呢?據《翻譯名義集》所述(大正五四、一一二四下):「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散誕,專至一心。僧祇律云:『禮拜不得如啞羊,當相問訊。』爾雅云:『訊,言也。』地持論云:『當安慰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問訊。』」即知以合掌表達一心問候關懷所遇到的人,並正視正念、和顏悅色的看待對方,不要讓別人還要回過頭來或斜視來回應之。
總之,「合掌」對吾人有何重要性?《大寶積經》說(大正十一、三七六上):「一心合掌,願樂佛功德,無掉亦無沒,無貪亦無悔,無舉亦無下,故禮兩足尊。斷除諸有種,亦滅無明闇,拔除煩惱刺,能摧我慢山。」可看到佛弟子可以透過誠心合掌發願學習之願心,在中提到佛弟子向無攀緣菩薩「生清淨心、尊重心、慚愧心,即於爾時,而說偈言:『合掌向健兒,降伏龍入定,大智眾王者,無攀緣光明;得智及精進,智慧禪定聚,世間無等侶,向無畏合掌。』」(出自《四童子三昧經》大正十二、九三七下)專心一意的合掌就是捨去種種外緣,自能由定生慧而清淨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