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明圓教的初住心,勝於三藏教的佛位;在觀行上,從隨喜品(五品弟子位之第一品)到初住位,一生可修、一生可證。不必如通教要到七地、別教到初地時,才被接圓教,修習中道觀。通教七地及別教初地的階位,是方便說;圓教之初住位,才是真實說。如:《法華經》云:如此之事,是我(釋迦牟尼)方便,三世諸佛也是如此!現在為汝等說是最真實事。
又,三藏教的菩薩,坐道場度眾時,猶有煩惱惑在,所以不具足遮與照之雙流功用;到達佛位時,才能具足雙流(遮與照)的妙用。通教接別教時,要具足遮與照的作用,必須到八地的階位;別教在初地,就有遮與照的作用。由此可見,權教位階的差別。
而圓教,雖言是初住位,破一分無明,但卻是遮照的雙流位。如:《付法藏因緣傳》說:「如來三昧,諸辟支弗,不識其名。緣覺三昧,一切聲聞莫能解了,大目犍連、舍利弗等所入三昧,其餘羅漢不能測度。」如此類推,圓教初住位,即是如此,能遍法界作佛事,不可限量。前面空觀與假觀,已說明破法遍的內容。今中道正觀,觀無明、觀法性,不依有無兩邊、不依「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句,畢竟清淨無著。若入初住位,能攝一切住;「住」即能破除煩惱惑,淨智豁然頓開,所以,一破就攝一切破,故名「破法遍」。
第二、約餘門明破法遍
之前,從無生門論破法遍,以豎修(先後)三觀(空、假、中)徹見三諦(空、假、中)來破除一切煩惱執。今從橫修來論破法遍。橫門(同時)者,如《中論》的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此八不←,說明佛陀所說的第一義諦。一論說明八門,依各種經論來說,則無量門。或言不有、不無、不垢、不淨、不住、不著、不受、不取、不虛、不實、不縛、不脫,如是等各種教義門,其數是無量,不可算計;門門皆能通,故稱為「門」。
註:八不,出自《中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法中第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