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際天文界對「棕矮星」的形成方式多有看法,中央研究院與美國天文學者的研究團隊可望解決爭議,該團隊的發現刊登於十二月「天文物理期刊通訊」,受到學術界注目。
「棕矮星」是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天體,其誕生過程充滿謎團,有一派學者認為其誕生過程和恆星一樣,另一派則認為較類似行星,兩派長久以來爭論不休。
參與研究的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訪問學者潘保玉表示,棕矮星誕生過程較像恆星,也是藉由氣體雲的重力坍縮而誕生。
研究團隊觀測到一個稱為「ISO-Oph 102」的棕矮星天體,向外流出由一氧化碳組成的分子流。
類似這樣向外流出的分子流,一般只會出現在年輕恆星或原恆星,如今他們也在棕矮星的形成過程中,發現同樣的情形,因而推論其形成機制和恆星相似,而和行星不一樣。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技師曾耀寰表示,典型的恆星形成方式,就是一團星際間的雲氣,透過重力將雲氣向內拉扯。
當雲氣逐漸濃密,溫度升高,雲氣核心的核融合反應被觸發,恆星於是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