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學衡】清代輯佚大家———馬國翰

杜承書 |2008.12.11
852觀看次
字級



清代初期至乾嘉年間,由於政治社會因素及學者治經需要,考據學風蔚然興盛。文人除致力於「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亦廣蒐古籍加以鑽研,使學術研究更加專精。

其中許多藏書家除大量收集書冊,並加以輯佚考校,如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黃奭《漢學堂叢書》、章宗源的《隋書經籍志考證》等,而馬國翰編《玉函山房藏書簿錄》、《玉函山房輯佚書》,由於匯集著錄豐富,更為當代輯佚翹楚。

馬國翰(一七九四酖一八五七),字詞溪,號竹吾,山東歷城人。年少時奮發向上,好學不倦;道光十一年,科考以第三名中舉,翌年參加殿試而獲進士。馬氏輯佚典籍的始末,於《玉函山房藏書簿錄》序云:「余性嗜書,聞友人家中有奇編秘籍,每以一瓻乞假,手自抄錄。遇諸市肆,不惜重直購之,為諸生日,硯田所獲,半供書價……廣搜博訪,細大不捐,乃積書五萬七千五百餘卷。」又道:「余每得一書,必深究一書之用意。」可知先生乃是傾力蒐集文獻、精研義蘊,進而從事龐大且驚人的輯佚工作。

關於馬氏輯佚鉅作《玉函山房輯佚書》,《續歷城縣志》道:「憫今世學者不見古籍,乃遍校唐以前諸儒撰述……自群經注疏音義,旁及史傳類書,片辭隻字,罔弗搜輯。分經、史、諸子為三編,名曰《玉函山房輯佚書》。」

該書將唐代以前已經散亡、毀失的古書,從各類文獻及著作中蒐羅出來,加以考證與辨偽,力求保存古書原貌;由於當時治學的需要,故以經部書籍收藏最豐。據此書目錄所載,輯佚共六百三十二種,去掉有目無書四十餘種,實有五百八十多種;除居歷代輯佚者之冠,並為後世學者提供大量的研究資料。近人王重民於《馬國翰評傳》中,便將馬氏譽為「清代輯佚第一大家」。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典籍蒐訪不易,學者每得一書便如獲至寶;或聞某處有未見之古籍,更是不辭千里前去商借抄寫,以求博古通今。反觀今人,購書、得書如反掌之易,讀書風氣卻每下愈況;吾輩治學,實應效法古人,學問方能日精月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