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菩薩修中道觀的階位,先論及通教、別教與圓教被接的問題。為了論及三教的被接,首先介紹三教的行位,再與圓教的階位作比較。通教的行位如圖一:
《諦觀錄》中,通教的上根行人於三地或四地被接,中根行人於五地或六地被接,下根行人於八地或九地被接。
被接又分為真、似二種。斷無明,證中道,是為真位被接;未斷無明,入中道位,是名似被接。真位的被接,於別教初地與圓教
初地接入;似位被接,於別教十迴向、圓教十信位接入。
通教是大乘初門,具通前通後的性格,決定此種被接方法是不容易的,智者大師重視古來「般若經」與三論學系的教學,於此通教中,作此種明智之舉,實是他智慧過人之處啊!
依別教五十二階位來考察斷惑內容,在十信位伏見思,八、九、十住斷界內塵沙,十行位斷界外塵沙,十迴向伏無明,初地以後至妙覺,斷最後十二品無明。如圖二:
別教斷三惑的內容與圓教相同,但三惑是「隔別不融」的個別斷,與圓教是三惑同體,同時斷的思想不同。在被接上是屬圓教接別教。上根是十住、中根是十行、下根是十迴向時,以別教的中道原理,證悟三諦圓融而入接圓教。
總之,別教是針對界外鈍根菩薩,教修次第三觀、斷三惑、得三智,而趨入中道實相,以能徹底利他為職責,一地一地升進,入無住涅槃,是為別教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