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與墾丁熱 電影是行銷推手 使城市重生 比官方宣傳有效 政府須思考美學規畫、公共建設
「海角七號」沒有獲得金馬獎的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等大獎,對資深電影導演侯孝賢來說,也許是好事。
墾丁的海角熱,讓侯孝賢質疑電影究竟是城市行銷的推手,還是城市文化的殺手?他說「拍了悲情城市,讓九份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有深深的罪惡感」。

但墾丁會變成第二個九份?九份今天的樣貌一定是「侯氏悲情」?侯孝賢也許過度反省了,至少許多九份人驚訝他所謂「過度開發」的想法,認為電影帶來商機是事實,但「事情是一體兩面」,難道希望九份永遠貧窮、永遠是褪色的金城?
不過筆者認為,侯孝賢的省思當然要有,但應該擴及全台灣,而且應思考美學水平。九份或墾丁都可以開發,也都可期待電影帶來繁榮,但問題在於,誰來為鄉鎮規畫美學的樣貌?譬如九份以前留下來的瀝青屋頂,拍片後的兩年內,居民為了搶景觀加高樓台,蓋了一堆鐵皮屋。
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市那裡沒有一堆鐵皮屋?日本電影、韓劇也是許多城市的行銷推手,然而劇中的小鎮、林野並沒有類似鐵皮屋,這是民間文化、美學的問題,加上髒亂、垃圾,的確是台灣環境、景觀美學的殺手。
日本宮崎駿的卡通「神隱少女」非常有名,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劇中的很多場景靈感是來自九份。
宮崎駿在看過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後,慕名來九份,當時的九份已開始如侯孝賢悲嘆的「過度開發」,但宮崎駿看到的卻是來自民間、自發的「旺盛生命力」,而把九份的窄巷、小吃店、摩肩接踵景象畫入「神隱少女」,吸引更多日本人到九份觀光。
電影的行銷要比官方的宣傳有效多了,這樣「過度開發」的九份,還會是侯孝賢眼中的「悲情城市」嗎?只怕未必。
瑞芳鎮民代表林添麟是土生土長的九份人,他不認同侯孝賢的說法,認為九份本來是鳥不生蛋的地方,現在雖成為熱門觀光地點,除了房屋有些許改變,山水美景還是一樣,「不覺得九份被破壞了,倒覺得是重生,變成一個有生命的山城」。
不過,近幾年來的九份,常見塞車、停車困難、垃圾亂丟,遊客反而受罪,交通部長毛治國日前說「無薪休假者可以趁機多多旅行」,因欠思考遭抨擊,而為此道歉,就算毛部長是善意,但要先思考如何改善。
張國晨(北縣汐止/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