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臍帶血,理論上可以增生為無數的臍帶血,但是,既然有公益的臍帶血可以使用,為何又要花錢保存自己的臍帶血呢?
目前坊間營利性質的臍帶血銀行,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並大舉羅列各種臍帶血治療的案例,提醒家長:儲存臍帶血幹細胞就像「保險」,可以讓新生兒將來罹患各種疾病時使用,一旦血親需要,也可以利用。
儲存臍帶血基本上立意甚佳,不過所費不貲。以目前台灣臍帶血銀行一般的價格,保存20~25年,一次付清約需要6~8萬元。而如果採用年繳方式,除了一開始採集與分離技術的費用外,每年需付保存費5000元,20年累計下來,至少需要10萬元。
儲存自己臍帶血最大的好處是,萬一將來自己需要用到造血幹細胞時,可以不需考慮組織相容性的問題;但是在實際上,使用到自己臍帶血的機會很小。根據美國紐約捐血中心估計,新生兒日後需要用到自己臍帶血的機率是萬分之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估計得更低,只有兩萬分之一。
以台灣目前進行的臍帶血移植案例來看,大部分病患所採用的臍帶血都不是自己的,因為他們出生之時並未將臍帶血保留下來。國家衛生研究幹細胞研究中心陳耀昌主任更指出,人類器官的衰老大約是在50歲以後,屆時早已經超過臍帶血銀行契約上的保存期限了,因此如果預計要在老年使用臍帶血,將需要付出更多的保存費用。
另外,目前以臍帶血成功治療血癌的病患,大多以體重為40公斤以下的兒童為主,而一份臍帶血所含有的造血幹細胞,剛好足夠給一位兒童使用。日前台北榮總治療一位12歲、體重69公斤的血癌患者,就必須使用到兩袋臍帶血。
換言之,當臍帶血儲存者長大到7~8歲之後,體重通常已經超過40公斤;如果他是在青春期後發病,自己那份臍帶血通常是不夠的,屆時還是需要用到他人的臍帶血。
再者,移植臍帶血的治療方式,目前並不屬於健保給付項目,動輒百萬元的醫療費用,並不是一般民眾可以負擔得起。因此,準爸爸與準媽媽在打算為新生的兒女保存臍帶血時,應該要更深入了解臍帶血的相關知識,讓寶貴的臍帶血發揮最大的功能與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