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宏義台南報導】偶爾搔癢不足為奇,但若經常性搔癢,醫師建議,須進一步檢查,確定是否為尿毒性搔癢症,以及早挽救腎臟功能,否則搔癢動作會隨腎功能惡化而增加搔癢頻率,目前相關治療也只能止癢。
成大醫學中心內科部醫師程盟夫表示,腎臟疾病中的「尿毒性搔癢症」最常見,主要是發生在慢性腎衰竭患者的局部或全身性發癢,會讓醫師查無原發性皮膚病變,也無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心理因素存在,因此若有「小癢」時,就應警覺是否腎臟出毛病。
他說,與搔癢有關的皮膚疾病很多,例如濕疹、疥瘡、藥疹、昆蟲咬傷、蕁麻疹、扁平苔癬、蝨病、泡疹性皮炎、大水泡性類天泡瘡及結節性癢疹,症狀嚴重常引發失眠。
依據成醫調查統計,尿毒性搔癢症盛行率,尚未未接受透析治療者約三成,已接受透析治療的慢性尿毒症患者,高達四至八成間,且成人遠高於孩童,但接受長期腹膜透析較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有較低的盛行率。
程盟夫說,對尿毒性搔癢症的治療,除腎臟移植可視為根治療法外,目前醫學界並無任何絕對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透過個人症狀與皮膚特性,利用藥物、紫外線照射、針灸等混合療法,達到暫時止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