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輔會試辦由普通大學推動 提醒補足實力 技職大學開職涯必修課 了解就業方向
【本報台北訊】大學生求職僧多粥少,政府為搶救學生實力,先從大學下手。青輔會試辦「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在普通大學力推E化學習履歷,點醒學生補足實力,雇主也可一目了然;技職大學則開出職涯必修課程,讓打工經驗豐富的學生建立正確就業認知。
青輔會試辦「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兩年,昨天舉行北區大學分享會。主委王昱婷表示,統計約有三到五成大學生,畢業後求職茫然,肇因於大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在校未主動了解興趣,加上大學輔導老師人力少、異動性高,導致大學生在校很少參與職涯探索,產學界連結性又低。
很多人等到畢業,才發現自己缺了兩把刷子,為了讓學生別老大徒傷悲,多所大學開始建置E化學習履歷。例如,東吳大學建置「東吳人資料庫」,今年試辦「學生e-portfolio」履歷,連結學務、課務、導師系統,自動彙整學生背景、成績、服務經驗、證照紀錄,分析個人「十大就業力進度雷達表」,提醒學生補足何種實力。學生還可拿「e-portfolio」求職,讓雇主一目了然。
東華大學則建立E化學習輔助系統。教育研究所教授高台茜表示,例如「電子成績紀錄系統」可自動呈現學生每學期成績、學分數,分析自己佔全班成績相對位置。老師若發現某人成績瀕臨當掉危險,期中可及早預警學生補救,避免學生不小心遭退學。
除了硬體建設,求職心理建設更重要,學生不去諮商,學校乾脆開出必修課。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在行銷管理系開辦一學期「職涯探索」必修課程,學生透過職業訪問、學習規畫生涯,配合諮商,提早了解就業方向。
德明科大職涯發展中心專員林孝姬表示,技職大學學生不缺實習、打工經驗,卻會發生學生已經進入社會,但還以打工心態應付正職,不想負擔太多責任,認知落差導致離職。校方加以施測「生涯信念量表」,檢測工作態度與學習意願,讓大四學生做好就業心理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