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六年,曹魏帝國最高監察長(司空)、潁陰侯(靖侯)陳群逝世。陳群前後很多次上書,對時政得失,提出建議。每次都用「親啟密奏」,而把原稿燬掉。當時的人,甚至他的子弟,都不知道。輿論遂認為他庸庸碌碌,無所作為。
三世紀四○年代時,曹魏帝(三任)曹芳下令收集官員們所呈遞的奏章,編輯成冊,稱《名臣奏議》,大家才發現陳群所提的建議,都嘆息敬佩。
遠宏曰:「有人說:『宮廷供應部長(少府)楊阜,豈不是真正忠臣?看到君王做錯事,立刻就作強烈的批評。跟別人談話時,也毫不隱瞞他所作的批評。』可是我卻認為:『有仁心的人愛人,愛的人如果是君王,就叫做忠,愛的人如果是父母,就叫做孝。而今,當人的臣屬,看到領袖有過失,就全力批評他的過失,而且傳播他的過失。這種人,可以說是「直臣」,卻不能說是「忠臣」。已亡故的最高監察長(司空)陳群卻不如此,從早談論到晚,沒有一句話談到領袖的錯誤,規勸的建議提出數十次,而外面的人卻不知道,正人君子們一致肯定:陳群才是長者。』」
袁宏的著作有《後漢記》、《三國名臣頌》,是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之一。看了他對楊阜和陳群的評價,那種凝望大傢伙顏色的馬屁精嘴臉,從紙上跳躍欲出。以楊阜的貢獻,他用血肉和眼淚,光復國家的失土,而竟然被指控不是忠臣,只因為他向別人透露他曾經指摘過領袖的過失。
搖尾系統的「忠」,在傳統文化中,遂另有特別定義,那就是:一個部屬必須包庇領袖的錯誤,只因領袖神聖得像他娘的屁股,絕不可摸;即令摸了,也絕不可說。
忠是一種高尚道德,但在中國,卻必須如此這般用藏污納垢的手段維護,必須以有實權的領袖的面子作為標準,這種高尚的道德,便完全變了質和走了樣,墮落成官場的升官術、固官術,或明哲保身哲學。袁宏之對楊阜貶斥,對陳群尊崇,根據的就是這項官場運轉法則。
梁啟超先生說過:「自己被奴性所束縛,而又打算煽動後人的奴性。」袁宏就是活生生的這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