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慶芳板橋報導】蕭淑芳畢業於淡江大學西語系,結婚後跟著丈夫赴智利經商,一去二十年,創業有成,在僑界義務教中文,她回國省親順便也采集鄉土文化素材,好回到僑界傳承給新生代,和她同輩的移民雖想教給子女家鄉的文化,卻屢因生活裡用不著而放棄,智利的台灣人並不多,中文教學只有假日到教會才有,蕭淑芳的三名子女卻能「國語通,客語通,台語嘛也通!」她混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熬出教學方法。
蕭淑芳是高雄美濃的客家人,先生是竹東客家人,兩人說的不同源流的客家話,出國之前都各自向家人學了地方食品,比方仙草、蘿蔔糕、醃福菜、剉冰、粽子、粄條…,幾乎是短時間內對家鄉的小吃做了總複習,實際到了智利卻束諸高閣,因為他們經營百貨,並非賣台灣小吃,經過二十多年的東西融合式生活後,蕭淑芳說:「我每天早上仍然要熬稀飯給大家吃,這是給家人一天溫暖的開始。其他的鄉土食品已有華人做了賣給華人,此外就是同鄉聚會時的點綴,真正的鄉土味必須回到台灣才可以品嘗得到。」
她每次回國都接受親友招待大啖美食,大宴小酌此起彼落,正是她隨緣施教的好機會,免洗筷子上的「祝您用餐愉快」、紅包袋上的「恭禧發財」、餅乾糖果包裝紙盒的字「旺旺好運來」、看得到的圖象和文字都要問問孩子是什麼,十歲和五歲的孩子反應很快,他們自小就是靠著五分鐘學識字,家裡的冰箱和床頭都貼著廢物利用做成的字卡,對於媽媽的用心,孩子都能虛心領受。蕭淑芳得意地說:「帶著孩子回台灣,能聽懂親友說的話也能回應,還能讀字,這是我最大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