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後身體突然「跳電」僵在路上 出現幻覺、躁鬱症 經深腦部刺激手術改善
郭小姐(左)經過手術治療後,能模擬抱嬰兒的動作,再次嚐到初為人母的滋味,還感恩的給多年來支持她、陪伴她的母親一個愛之吻;因為有母親的鼓勵,現在她也積極參加義工隊,分享治療過程,給病友希望。記者李祖翔攝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巴金森氏症不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郭小姐二十六歲產子後就發現罹患青年型巴金森氏症,為孩子餵奶、換尿布、洗澡時,會手抖、腳抽筋,身體還會突然僵硬,必須靠媽媽照顧孩子。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欣榮表示,巴金森症好發在七十歲上下,但也有早發性和青、少年巴金森氏症的案例。
今年因手術而改善的郭小姐,十年前生完孩子後出現手腳無力的症狀,連孩子都抱不起來,由於不相信這麼年輕會得巴金森症,於是在復健、家醫、婦產、神經醫學科間輾轉就診了一年,期間身體逐漸僵硬,走樓梯常踩空,連幫新生兒洗澡,都撐不起孩子的頭,在試用巴金森口服藥稍有成效後,才確定她罹患該病症。
郭小姐吃了三年多的藥,出現身體像電器瞬間開關的現象,有時服藥二小時後,僵硬的身體才能動,但隔半小時又突然「跳電」,跟木頭人一樣僵在馬路上,服用劑量過多,也使她出現幻覺、躁鬱症。
三年前,郭小姐找到林欣榮醫師,做深層腦刺激手術,在腦內植入晶片,再將一條電極導線植入腦中的丘腦下核,藉電流控制腦內不正常細胞活動,改善活動能力,口服藥使用劑量減低,恢復了正常的生活,不再顫抖、僵直,也改善語言表達能力,現在能重溫初為人母的喜悅,享受走路接孩子上下學的幸福滋味,能做簡單家事,「我的心情曾如跌谷底,但現在的我就像是場奇蹟,我會珍惜再次擁有的人生。」她寫下心情感言。
醫療小辭典
巴金森症初期有肌肉痠痛、莫名疲倦等症狀,最主要的困擾是行動控制產生障礙,如把手排汽車的煞車踩緊,沒有熄火卻動不了
;過去常以口服藥物為治療方式,但服用過量會使副作用增加,如果改用「深腦部刺激手術(DBS)」,可以明顯改善,順利地將煞車齒輪鬆開,普遍手術後的患者都表示動作甚至比以前快。
醫師表示,雖然DBS手術需自費一百三十萬,每四年還要更換晶片約五十萬元,但患者能找回一半的消失的生活能力,降低口服劑量五成,對心理和生理幫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