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突破 可自我改裝 遇上難題會變通 會團隊分工 掘冰挖壤建家園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火星發現水,還有和地球一樣的土壤,下一步,人類將移民到這顆紅色行星嗎?就算如此,第一批「火星居民」也不會是人類,「機器螞蟻」(左圖/取自網路)可會捷足先登。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機器人學研究者馬爾科‧齊曼斯基說:「只要利用懂得合作的小機器人來探索行星,我們就能利用火星上的水與塵埃來建設一切。」
機器螞蟻是啥?小小兵真能立大功?別擔心這事,因為歐洲已在研發,它們可同心協力完成不同任務,就像白蟻、螞蟻或蜜蜂,能為建造巢穴通力合作。
應用方式無限 醫療也行
齊曼斯基等人,目前在歐盟資助下研究「小型智能自主機器人(I-SWARM)」,已完成一百個尺寸僅數公分的機器人,並在製造「機器螞蟻」上取得重大進步。這些機器人以量取勝,且都具有自我改裝的能力,更厲害的是,它們還能「合體」成更大的機器人來執行不同任務。
這種機器人,在行星探索和改造行星上有無限的應用方式,能根據手邊的情況,來改變自己的工作、改變分工方式,甚至改變環境。齊曼斯基解釋說:「其中一個機器人故障或遭破壞,也不會導致任務失敗,因為另一個機器人會立即接下它的工作。」
如此有效且懂得變通的機器人,還能用在深海探索、修復大型機器故障,以及清理危險污染物;當然,未來它們還能用在人體治療。
紅外線呼叫 同伴來幫忙
靠「機器蟻群」移居火星,或許還需要一段時日研究才能成真,儘管如此,這群人在微型智能機器人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步。
就像螞蟻會觀察並跟隨特定同伴,或在身後留下化學蹤跡傳遞訊息給群體,小型智能自主機器人彼此間能進行交流,利用紅外線交換環境情報,直到整個群體都得知消息。例如,當一個機器人遇到障礙物時,它會向其他機器人發出求助信號,找同伴幫它把障礙搬開。
能量如何分配 仍是難關
那「小不點」的能源從何處來?就是太陽能。但任務愈複雜,所需的能量也愈多,能量如何應用,將成為一大難題,因為研究者該項目,必須研發特殊運算法來控制,但受限於微型機器人的處理器能力,它們只能儲存約八千字節的程式語言,隨機存儲器更僅有兩千字節,約是個人電腦的百萬分之一。當然,齊曼斯基也沒那麼多經費製造出世界最大機器人團隊。
但齊曼斯基相信,生產大量微型機器人是遲早的事,他說,「未來它們會像微型手工折紙,只要大量生產,它們的成本降得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