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歐美為例 可攜藥返家服用 兩周回診一次 國內有患者走絕路 盼社會多包容
【本報台北訊】藥癮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只要下定決心戒毒,透過替代療法,要擺脫毒癮控制非難事。而國外已漸興「可攜藥返家服用」的新療法趨勢,安全性高、便利性增,藉以提升成功率。但近來戒毒機構接獲不少起毒癮愛滋患者被家人逐出家門的案例,專家呼籲,社會應心存包容。
許多人普遍將「毒癮者」與「罪犯」畫上等號,染上愛滋則更受排擠,署立桃園療養院個案管理師張筠喬表示,家有吸毒者,有些親人可以勉強容忍家人吸毒,但一旦得知家人是毒癮愛滋患者,親人大都強烈排斥,甚至將患者趕出家門,近來這樣的案例逐漸增多,毒癮愛滋者有心戒毒卻不獲家人支持,只能流落街頭,夜宿公園,萬念俱灰到想自殺。
台灣成癮科學學會理事長林式穀表示,衛生署近年推動以「美沙冬」的替代療法為患者戒毒,有一定成效,國外則有更多漸興的新替代療法作為戒毒醫療武器,以歐美國家已普遍使用的「丁基原啡因(buprenorphine)」為例,只要病患經醫師評估穩定,甚至可開立處方箋,讓病患拿藥回家服用,只需兩周回診一次,不像美沙冬療法得天天到醫院報到,更加便利,安全性更高。
國內多位精神科醫師認為,台灣戒毒環境還不夠友善,應開放更多新藥替代療法,以利在治療不同情形與程度的藥癮者時,可施以不同種類藥物的替代療法,而社會也應支持患者戒毒,給予毒癮者更多動力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