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人民互通之後,迄今只到過大陸三次。
第一次到大陸參加少數民族研討會,我「混充」台灣原住民「發言人」,發表有關原住民散文。那時,原住民文學剛冒出頭,開始引人注意,但研究者不多。
開會地點在承德,是清朝皇帝的辟夏宮,既是避暑山莊,預期將是「天清氣爽,景色宜人」,哪知那年出奇的熱,高達36度,比台灣還熱。天生怕熱的我,一離開會場,臭汗直流,怎麼擦都擦不完。儘管承德一帶有許多歷史、宗教遺跡,也無心情細細品嘗,慢慢體會。
那時或許大陸經濟尚相當落後,台灣學者受邀前往發表論文,機票、住吃無一招待。反過來,大陸學者作家應邀來台,我們不但交通食宿全包,對方有時還提出希望能安排演講,或會議期間中程落跑,去會見朋友的情形!更過分的是從住宿飯店到會場的計程車費也討。總之,心理覺得相當不對等。
不過,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經濟落後情況下,上述的「舉動」還算是「正常」。或許那時自己太在意「平等對待」原則了!
第二次是去年到青島參加濟南大學韓語學院舉辦的「東方主義研討會」,台中日韓齊聚一堂,三種語言雖夾雜,主要的用語卻是日語。大會議程緊密,從早到晚幾無休息時間。除了發表論文之外,臨時還被抓當公差,翻譯成中文或日文,評論他人論文。更絕的是,我要評論的論文,前一晚向主辦單位要,完全要不到,得自己去找發表者要,連夜趕工。至於被分配到什麼任務,都是去了之後才「發現」。
可以說,那次會議是在準備不周情況下就開鑼了。有趣的是,一切居然順利圓滿完成。我想關鍵在於「人和」,與會者盡量配合,也就大事變小事,小事變無事。
住宿處是濟南大學委外經營的飯店,面臨大海,打開窗,潮聲起落清晰可聞。抬頭,一片藍空,沒有白雲點綴,彷彿伸手出去,手也會被染成藍色。可惜,整天在議場,根本無暇到海灘踩砂戲水,辜負自然的美意。
從機場到濟南分校,沿途有許多苗圃,呈現不同林相,翠綠可人。道路乾淨,入市區,房屋屋頂紅白相間,造型各殊,吐露出多元文化混和的妙趣。
前二次大陸行,由於任務在身,旅遊行程略短,無暇深入領略大陸風光、民情。這次,不必發表論文,行程盡是名勝古蹟,諸如開元寺、永定土樓群、南普陀寺、武夷山、朱熹故里……,懷著興奮期待的心情,於10月12日踏上第三次大陸行的旅程。
(作者為興國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