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說明世間法藥、出世間法藥,再繼續介紹「出世間上上法藥」;出世間上上法藥,也以十法來做說明:
從止觀角度「一法」為藥者:指具足一實相諦無明。若心與無明法性相契合,就會有一切病相。若能觀此法性,尚無真正法性的存在,何況無明及一切法呢?
「二法」為藥者:即是止觀,止息虛妄,體達心性。
「三法」為藥者:即是止觀及隨道戒(註),任運防護;或是三三昧,任運自在。從世間假合之相,了知其因緣無自性空,名「空三昧」;若能不見無自性的空相,名「無相三昧」;滅除一切生死的業惑,名「無作三昧」。
「四法」為藥者:即是四念處。各種知見皆依「色」而生起,但此色是假合而有,非淨非不淨(有淨與不淨,是凡夫的執著分別);因為有「受」,才會產生苦樂,生起見思惑,但「受」也是因緣所生,非苦非樂;各種知見、想法、行為,皆因「我法」而生起,但我也是五蘊假合而有,是非我、非無我的。見思煩惱,皆因「心」而起,而心念也因根塵識而有,是非常、非無常。
「五法」為藥者:即是指五根。修習止觀時,沒有疑惑,即是「信根」。心常念止觀,不念其它,即是「念根」。於止觀法門,精進不懈,即是「精進根」。一心在定,即是「定根」。體會四句(有、無、非有、非無)皆無自性,名「慧根」。若五根增長,是名「五力」。
「六法」為藥者:指六念處。以止觀覺見思惑,即是佛法界,名「念佛」。常憶念、不離止觀,名「念法」。止觀理合,是無為的清淨相,名「念僧」。止觀具有隨道戒,名「念戒」。止觀即是第一義,名「念天」。修止觀捨離見思惑,名「念捨」。
「七法」為藥者:即是七覺支;七者:1.念覺支,心中明白,常念於禪定與智慧。2.擇法覺支,依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虛偽法。3.精進覺支,精勵於正法而不懈。4.喜覺支,得正法而喜悅。5.輕安覺支,又作猗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6.定覺支,入禪定而心不散亂。7.捨覺支,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註:
隨道戒:是指道共戒,即隨順四諦理,破除見惑而持戒。(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