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分隔南北 居民體態大不同 北街窮 吃低價、高熱食物 南街富 好健身、有機蔬果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不僅人有胖瘦之分,就連「街道」也有「環肥燕瘦」之別。英國科學家日前根據調查,評出英國「最胖」和「最瘦」的大街,它們皆在首都倫敦,前者胖子雲集,後者瘦子群聚。科學家表示,這種結果不但代表飲食習慣的差異,背後還存在更深刻的社會階層的不同。
最胖街民 過街無法併行
「最胖街」位於倫敦北部伊士靈頓的橡樹街,在這條街的一百三十多戶居民,絕大多數都是胖子。英國前陣子描繪出第一張「肥胖地圖」,橡樹街的名字自然高掛其中。
當地男女,腰圍基本上都超過常人一到兩倍,雖然當今以瘦為美,但橡樹街的女孩子多沒想減肥,她們也毫不顧及外界眼光,仍然穿著細肩帶、低腰和短裙。當地居民麥迪遜在此住了十五年,目前體重九十五公斤,兩個孩子也超重,她害怕稱體重,但在滿是肥胖人口的大街上總能找到許多「安慰」。
倫敦街道普遍狹窄,只夠一輛汽車通行,對一般人而言,三、四個人並排走問題不大,但對橡樹街居民來說問題可就大了,因為這樣的街道只夠成為一個人的單行道,兩個人想擦身而過可不容易。好在胖歸胖,紳士風度仍在,男士多半會為遠處走來的女士讓道。
最瘦街民 健康意識興盛
和橡樹街相反,在倫敦西南部的肯辛頓區,一條叫聖瑪麗的大街,被評為英國「最瘦街」。聖瑪麗大街一帶的肥胖率,要比英國平均指數還低百分之三十七。
在聖瑪麗大街和附近公園裡,經常會看到跑步鍛練的人們,這個生活區內的各種健身場所,也為他們提供健身的好機會。很多人也為了健康,選擇當素食主義者,或選擇更健康的有機食品。三十八歲、體重僅四十四公斤的奧爾加‧迪亞斯就說,她經常運動,每周會去健身中心兩次,有時會去海德公園慢跑,再不然就是爬山或騎自行車去新福裡斯特。若需吃漢堡,也一定會多配一些新鮮蔬菜。
非關個人 已成社會問題
從橡樹街到聖瑪麗大街,坐地鐵只需四十分鍾,但兩處居民的身材卻是天壤之別。英國社會學家認為,兩地截然不同的體態,凸顯英國的貧富差距。由於北部較窮,又曾是工業城,因此居民多吃低價高熱量食物,富裕的英格蘭東南部地區健康意識較重,自然會重視體態。
英國注意到肥胖代表一種社會問題,也已採取多種措施,比如在學校引入健康午餐、投入大量資金宣導健康飲食,希望降低肥胖人口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