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鬚馬偕 留下台灣的聲音 古典樂界驚歎號簡文彬

詹良成 |2008.10.25
2823觀看次
字級


2001至2007年簡文彬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期間,寫下「最年輕」的紀錄,以創新構思帶領樂團,企圖為樂團重新定位。他任內推出跨界演出概念,邀請劇場名家及團體合作,成功擴展觀眾群。簡文彬也推動委託國內作曲家創作,積極催生台灣交響樂新作品。2006年秋他帶領NSO推出華格納全本《尼貝龍指環》之亞洲華語地區首演,亦創下台灣本地演出經國際重要專業媒體報導的紀錄。




他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也是台灣樂團第一位經由合理民主程序遴選出的音樂總監,肩負了21世紀台灣音樂文化向上提升的任務。

大多數指揮巨匠早在青年時期就已嶄露了非凡才華,像托斯卡尼尼32歲出任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首席指揮,卡拉揚28歲擔任德國埃森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簡文彬上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時年34歲。

倒不因為年輕,所以備受注目,而是因為台灣樂壇,從來不曾出現過這樣的音樂家。

開啟國內樂團新視野

長期接受西方精緻音樂薰陶,外國閱歷堅強,簡文彬等同台灣經濟起飛之後音樂文化成就的縮影。1997年3月起數度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返國指揮的簡文彬,經過音樂總監遴選委員會與全體團員全數投票通過,從2001年7月起,獲聘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將西方音樂文化的精髓引進台灣,著眼於樂團的訓練需求,是簡文彬聘任客席指揮的依據,馬捷爾、巴夏以及康澤爾等指揮家都受簡文彬之邀訪台與樂團合作,開啟樂團團員的新視野。

「我只是在做我應該要做的事情。」簡文彬說。處世與心態上都洋溢著難得的理想性格,簡文彬在國內受到完整的音樂教育,亦是國內音樂教育培育的典範。

父親化繁為簡的專業

父母親都從事教職,給了簡文彬兄妹倆充滿書香的知識環境。簡文彬的父親師大體育系畢業,專攻籃球,後來拿到了國際認證,成為台灣早期的國際籃球裁判,個性慓悍,大是大非,也讓簡文彬在一個充滿原則的環境中長大。

簡文彬出生時,父母親都還在教書,父親在當時的台北工專,也就是現在的台北科技大學,母親是在中正高中。身為一個國際籃球裁判的兒子,簡文彬看到了父親篤定專業的一面。小時候大家吃完飯,如果隔天有比賽,簡文彬就會看見父親為比賽排定競賽隊伍的賽程;父親說,實力相差太懸殊的不行,儘量作到可以旗鼓相當,讓每個隊伍都有機會發揮自己最大的實力。

簡文彬回憶幼時,整個晚上,汲飲一壺茶的時光,父親的辦公桌上幾十個隊伍不同的組合,思索再三,排又了排,拆了又拆,那種可以視大局而有定見的鋪排,深深感動了小簡文彬,賽會對於父親的權威之信賴,讓簡文彬非常崇拜。

如果說父親對簡文彬最大的影響是什麼,應該就是那份化繁為簡的專業,越大的東西,簡文彬越不厭煩,越可以邏輯化、條理化。事實上指揮一個交響樂團也是如此,如何把各聲部的位置、音色與音量,都放置在最恰當的位置,發出大小適宜的聲響,以符合樂曲的背景與感情,身為一個稱職的指揮,就是要有這種能耐。

簡文彬滿周歲時,家中依照習俗抓周,簡文彬聽長輩說,當時眼前好多東西,有一台小小的玩具鋼琴,大概只有一個八度多一點,簡文彬對那架鋼琴就特別有興趣。

原民保母的溫柔歌聲

因為父母親都在上班的緣故,簡文彬從出生就有一位原住民保母,24小時帶著簡文彬,這位原住民保母讓簡文彬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做離別。

24小時跟著保母,簡文彬非常依賴她,走到哪就跟到哪,每當小簡文彬要睡覺的時候,保母就會在他耳邊輕輕歌唱,唱著一些不知名的原住民歌謠,這樣溫柔的歌聲,讓簡文彬非常有安全感。簡文彬後來回憶,或許是因為小時候這樣的歌聲,讓他對人聲很早就充滿了興趣。

就在簡文彬兩、三歲之時,母親一天跟保母說,她也好幾年沒有回山上去看家人了,趁著過年就放幾天假,讓她回去看看家人。就這樣,保母帶著簡家給的錢與名產,離開了簡家,從此以後沒有再出現過。

簡媽媽後來回憶,經過多番打探,這位原住民保母並沒回到山上去,就這樣人間蒸發。小簡文彬遍尋不到保母,連續多日大哭不止,那樣一個沒有告別就離去的熟悉身影,就此沒再回來過。那麼小就知道了離別的感受,卻也讓簡文彬長大之後,能契入在音樂與歌唱上。

進藝專 汲取音樂養分

從福星國小音樂班、南門國中音樂班,簡文彬一路進入了國立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科鍵盤組,世界一下開闊起來。簡文彬在藝專非常活躍,曾經擔任三年學生會會長,在音樂上除了參加學校樂團之外,也在世紀交響樂團演奏中提琴及打擊樂。由於視譜能力極佳,簡文彬從藝專三年級開始,就有許多的演出機會,除了擔任台北市第一屆國際小提琴大賽的專屬伴奏之外,新象藝術還為就讀五年級的簡文彬舉辦了一場獨奏會,國內長笛教母,也就是新象大當家樊曼儂,對於簡文彬印象極佳,這在當時都是轟動一時的新聞。(圖/施美惠   圖說/簡文彬與朱宗慶。)

鋼琴之外,簡文彬也開始對指揮產生興趣。簡文彬開始私下跟陳秋盛學習指揮,還曾經幫當時的「大師兄」呂紹嘉在指揮歌劇時擔任總譜彈奏。「我偷懶,因為指揮實在比彈鋼琴輕鬆太多,只要揮一揮,人家就忙得半死。」

簡文彬笑說,在藝專五年學習生涯當中,就慢慢從鋼琴轉到指揮。但是在藝專,簡文彬機會並不多,因為當時學校的管絃樂也沒有指揮組,都是老師在指揮,只有在畢業之前,讓一些學生上指揮課。當時廖年賦是音樂系主任,他辦了一個指揮展,簡文彬就上台指揮國立藝專管弦樂團演出貝多芬的《第四號交響曲》,那年是1987年,是簡文彬首度公開指揮。

1990年,簡文彬負笈奧地利入國立維也納音樂院(現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鑽研指揮,1994年取得碩士學位畢業。

維也納 循大師的腳印

在校期間,曾於義大利及法國等地指揮大賽中獲獎。簡文彬回憶,1990年8月12日,他終於到了維也納,「第一天就迷路。」他說走了半天,還在原地。對一個從未出過國的台灣青年來說,維也納就像是一個遠在天邊不可知的國度,親身到訪並將居住,與之一同呼吸、生活,簡文斌內心的喧嘩與騷動,屢屢按捺不住。

第二天,簡文彬開始認識環境。簡文彬住在維也納第五區的街上,過了一個街頭,就有一個教堂,一開始簡文彬不知道那是什麼教堂,再隔一天又經過,仔細定睛一看,哇!那就是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死後出殯的教堂。哦,原來舒伯特的遺體曾經在這裡被瞻仰。再走遠一點,有一個小小的圓環,一個小小的石牌,仔細駐足,原來是作曲家安東‧魏本(Anton Webern)曾經住在這裡。簡文彬久久無法提腿離去。

維也納音樂大學在第三區,十月一日開學,簡文彬要去學校註冊,從家裡出發到學校,要經過一個像仁愛路那樣比較寬闊大的馬路,就在這條馬路旁邊,有一個中學,原來這是舒伯特唸中學的學校。

簡文彬走路時常常在想,搞不好腳底下這塊石頭就是舒伯特踩過的,光是這樣一個念頭閃過,簡文彬全身就會起雞皮疙瘩,簡文彬自己形容,就像全身被電到一樣。就在維也納,簡文彬對馬勒(Gustav Mahler)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才有後來國家交響樂團在樂季裡製作馬勒專題的發想。

展開職業性指揮生涯

維也納音樂院畢業之後,簡文彬旋即受聘為維也納室內歌劇院(Wiener Kammeroper)指揮,1995年,他獲第一屆伯恩斯坦指揮大賽特別獎,國際聲望日益提昇。1996年起簡文彬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Deutsche Oper am Rhein)駐院指揮,1998年至2004年受邀擔任日本太平洋音樂節(Pacific Music Fes-tival)常任指揮。在歐洲,簡文彬除以歌劇指揮身分,受邀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歌劇院以及德國漢堡國立歌劇院指揮演出,也客席指揮包括捷克莫拉維亞愛樂(Morav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及法國巴黎拉莫魯(Orchestre des Concerts du Lamoureux)等交響樂團。在日本,亦客席指揮讀賣日本交響樂團及東京NHK交響樂團。1998年六月更率領德國萊茵歌劇院首次於「維也納藝術節」(Wiener Festwochen)演出,為該劇院以及我國指揮家攻掠國際樂壇,寫下歷史新頁。

為NSO規畫系列音樂會

簡文彬不僅僅只是一位指揮家,他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期間,落實了台灣身為「音樂總監」的典範,以樂團導航者的姿態,擘畫國家交響樂團的定位與未來,簡文彬以「服務」作為樂團存在的本質,不但要為專業(音樂)服務,為團體本身(NSO)服務,同時也要為社會(樂迷與準樂迷)服務。簡文彬深切體會到,樂團如果不能被社會需要,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在樂季規畫考量之下,簡文彬以「創新」構思,突破格局,從0304樂季開始,簡文彬規畫系列音樂會,讓樂迷從完整的樂曲中了解作曲家,歷年來陸續完成「發現貝多芬」、0405的「發現馬勒」、0506的「發現蕭士塔高維契」系列,平均套票銷售量均超過650套以上,首度創造並量化了台灣音樂會的套票市場。(圖/陳芝宇   圖說/簡文彬與賴聲川。)

2002年底,簡文彬開始推出「NSO歌劇系列」,邀請林懷民、賴聲川、黎煥雄等國內舞團及劇團知名導演跨界合作,深受矚目,已成國內表演藝術盛事。

2004年續任第二任音樂總監,簡文彬以「認真執著,分享感動」作為對樂團的期許,這八個字也再次確認樂團的方向。「認真執著」代表的是藝術創作面,包括NSO每年固定的委託創作、演出以及出版,為後代留下這個時代的「聲音」,要將「台灣的聲音」,藉由NSO的演奏,在世界發聲。「分享感動」則著重藝術教育面,簡文彬要讓NSO成為藝術的媒介,與社會各階層進行互動,讓NSO名副其實,成為一個代表台灣本土聲音的國家級樂團。

接任音樂總監後,簡文彬把重點放在提升樂團演奏水準,拓展演奏曲目,塑造樂團風格,全方位拓展樂團實力。對內也就樂團成員福利、演奏編制補齊以及相關制度,作了鉅細靡遺的規畫,至今樂團日上軌道,簡文彬功不可沒,也讓許多藝文界前輩刮目相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就是其中之一。

擴大樂迷客層 林懷民讚賞

身為台灣表演藝術界的開山祖師,林懷民看盡人才,簡文彬年紀輕輕就顯露才華,藝術上充滿活力,「幾乎是台灣樂壇前所未有。」林懷民說,以前對NSO的印象就是,哪一個單位花費國家最多資源,卻又最少貢獻的,非國家交響樂團莫屬。直到簡文彬上任這六年來,林懷民對於NSO的印象,逐年改觀,簡文彬功不可沒。

林懷民說,簡文彬擴大了觀眾層,提供了不一樣的歌劇演出表現行事給台灣的樂迷,「有的成功,有的失敗,都很好,因為都留下經驗與教訓。」在台灣文化環境資源欠缺的狀態之下,能夠做到這樣,林懷民這番話,其實已經給簡文彬最大的掌聲。(圖/黑中亮  圖說/簡文彬與林懷民。)

愛音樂 還愛閱讀

私底下的簡文彬非常喜歡看書,閱讀的書籍種類也十分多元,從藝術、人文到商業、法律與科技,簡文彬都非常喜歡。他經常上亞馬遜網路書店買書,現在則經常到博客來網路書店買書,因為自己住家附近的便利商店,就可以拿到書。簡文彬的閱讀,大多為了實用目的,經常坐飛機往來歐洲亞洲,他的包包裡面一定有縮小版的總譜,密密麻麻又枯黃的扉頁,似乎也說明了主人的喜好。

簡文彬也很喜歡由王爾德所寫的,後來是王大閎改編的《杜連魁》,簡文彬說身為一個二度創作者,這本書給他極大啟發。如果不要看譜,倪匡的小說或是《達文西密碼》,有時都會出現在簡文彬的包包當中。

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向是簡文彬的信念,別看他年輕氣盛,表面上簡文彬或許不拘小節、輕鬆自若,但私底下,簡文彬鴨子划水,沒有輕忽任何一場指揮的學習,他收集資料,對照作曲家書信,到圖書館借閱總譜,感受著作曲家墨痕背後的感情,就這樣努力經營好自己的信譽,現在他身上已經有六十多部歌劇的指揮經驗,隨時可以拿捏上場,不是沒有原因的,而其他歌劇院的客席邀約陸續而來,也都證明了簡文彬的實力。

已經卸下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一職,簡文彬說六年時間不算短,該給自己一些休息的空間,一些充電的機會。

老派的 優雅裡有品味

「我相信我跟猴子一樣,就是會模仿。」簡文彬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偶像就是自己的老師。整個習樂的過程,簡文彬幾乎所有的指揮都去了解,比如說卡拉揚、伯恩斯坦、馬捷爾、梅塔、賽門拉圖等等,每個人都有東西可以學。

簡文彬說,以前的純真年代,不管對某種音樂,你可以說他忠於原作曲者,或強烈的個人意識也好,它都有一種「優雅」在裡面,有自己的「品味」在裡面,現在那種感覺幾乎已經失去了。

「也許我自己也抓不到那種感覺了。」簡文彬說,但是他可從表演或音樂會當中,理解這些大師的詮釋,享受其中,可以預料的,他也會將更多美好的音樂帶給更多樂迷。

2008/2009樂季,簡文彬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之邀,11月27日起將指揮金希文歌劇《黑鬚馬偕》世界首演,另也受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德國馬德堡愛樂及NSO之邀指揮音樂會;在德國萊茵歌劇院除了擔綱指揮二十世紀作曲家荀白克之曠世鉅作《摩西與亞倫》新製作外,也將指揮《灰姑娘》、《糖果屋》、《假面舞會》及《馬克羅普洛斯事件》等歌劇演出。

用指揮棒創作的簡文彬,不僅是個傑出的藝術家,同時也得是個合縱連橫的策略家,在藝術領域開疆拓土的速度,不輸當年東征西討的成吉思汗。他的行事帶點初生之犢的霸氣,但成績又讓人頷首肯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