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麗玥台北報導】教改至今已近十年,成效不彰,其中近年推動的多元入學方案,教改團體抱持存疑態度,台灣省教育會與重建教育連線昨天更直指現行的多元入學,只是讓學生與家長必須花費更多的金錢、時間與精力才能進入大學。
台灣省教育會與重建教育連線在昨天的「多元入學?多變入學!」座談會中指出,現行多元入學的內容複雜,不僅家長要多花錢,學生也須費時奔波於各校間;加上現在大學院校擴充、升級、改制者多,入學機會大增,高中成績較後段的學生,也能透過不同的招生方式進入大學就讀。
然而,在多元化招生管道下,學校方面並沒有做好入學後的追蹤與評估,造成時下大學生的素質低落,因此教改團體強烈「建議」大學要重視招生品質。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學校不能再仰賴考試分發,只將學生招攬進來,卻沒有做好事後追蹤和評估。另外,經由推甄或申請到大學的考生,在學校的表現如何?學校應要進一步了解。
對於目前的招生方式,周祝瑛說,中國大陸和國外的學校都會設立招生辦事處,專責處理相關對外招生事宜;反觀台灣,大學的招生事宜,僅交由教務處的幾名承辦人員負責。她強調,唯有各校設置專責招生單位,才能積極選才,選擇到真正適合自己學校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