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慶芳南京報導】身為江蘇文藝出版社編輯的伍恆山,最近多了一個頭銜是「同學」雜誌負責人,北大中文系畢業,很早接觸佛學,伍恆山繼去年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之後,擬再寫系列聖賢書,如孔子、莊子,這些偉大的人物會不會讓「同學」望而生畏?他說:「我只是通俗的解讀宗教和古聖先賢。」
以出版人的觀點,伍恆山覺得兩岸校園的閱讀方向是有差別的,就他所接觸的台灣人,特別是從事文化工作的,都有相當傳統文化底蘊,他謙虛地說:「大陸的幾乎沒有,我想,這個底蘊是從小在學校和家庭裏培養出來的,大陸的作品中比較容易看到西方翻譯文體帶來的影響,從這些更加西化的作品中,看不到中華民族五千年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血脈,所以,我認為台灣的校園閱讀傾向,應當是本位的,而非客體的,大陸的閱讀傾向就是客體的,而非本位的,這是兩岸校園文化的差別。」
雖然每天和文字打交道,但伍恆山有一點無奈,就是大陸各行各業都追求經濟效益,為了迎合潮流,當他遇到好的文學作品,不得不犧牲一些文學趣味,他坦承:「這是大陸一般知識份子都有的疑惑和悲哀,不過,我並沒有完全放棄對文學的追求,我記得西方有位哲人說『人要懂得詩意地安居』,相信許多人都用自己的方法在實踐。」
為了「詩意地安居」和「有經濟效益的出書」,伍恆山的功課表是寫幾本書,釋迦牟尼佛傳、孔子傳,然後是一部和禪宗有關的東西,之後,就是寫一部莊子傳。他說:「我的理想是打通儒釋道三家,取一條智慧的路到達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