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展良好的醫病關係,讓病人就醫的水準得到更多提升,醫策會鼓勵病人別怕醫師不高興,看診前不妨善意提醒醫師「先洗手,再看診」,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同時具有醫師與律師資格的醫策會副執行長陳怡安指出,許多民眾前往醫院就醫時,對於醫生的專業總是抱持著幾分敬畏,但其實醫療品質應該是由醫生與病人經由充分溝通與了解之後,所達成的「雙贏」結果。
醫策會顧問楊漢←表示,以洗手運動為例,病人若是想要提醒醫療人員洗手,並不需要感到不好意思或者尷尬,因為洗手可說是保障病人安全的第一步。
花蓮慈濟醫院品質管理中心的執行長,本身是麻醉科醫師的李毅也認為,現代網路科技發達,病人上網就可以得知許多醫療資訊,但是解讀的方式仍要倚靠醫師的專業訓練,因此作為病人,並非被動地讓醫師主導醫療,而是應該多發問、多提供資料,讓醫療品質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李毅醫師指出,現在已經不是醫師至上的時代了,病人問醫師問題,醫師其實不敢拒絕,相對的,病人安全也不應只靠醫師努力,而是醫師和病人應共同齊心努力。
衛生署長葉金川也指出,人類不論做什麼事,都一定會用到手,所以很容易沾染各種不同的髒污、細菌或病毒。如果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隨手揉眼睛或拿東西吃,病原體很可能因此進入人體,引發身心疾病。
葉金川說,每個人從小就被教導「勤洗手,保健康」的觀念,但就是因為洗手太簡單了,就像人類會呼吸一般,是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所以反而容易被大家輕忽。
鑑於世界衛生組織成立之病人安全聯盟,已經將「Clean Care is Safer Care(乾淨的照護是較安全的照護)」列為長期推動的例行性運動,政府近年也大力推動洗手政策,甚至教導小朋友提醒爸媽一進家門就要洗手,接著再抱孩子或煮食晚餐,以阻斷感染循環,避免「病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