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那家企業是台灣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答案是台電集團,其次是中鋼、台塑及中油。除此,我國的煉鋼、火力發電、水泥及造紙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都比國際平均值高。這些企業與產業亟需進行技術提升,減少排放量,預防「京都議定書」締約國的貿易報復。
環保署依列管燃料使用量推算、統計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發現排放量達前十大的工廠中,屬於台電集團的就有六家,包括台電台中廠、興達廠、大林廠、協和廠、南部廠及深澳廠,其次為中油的林園廠、大林廠,中鋼及台塑麥寮一廠。依據統計,這十家工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了全國工業部門總排放量的百分之七十八。
環保署同時完成電力、石化、鋼鐵、造紙、水泥、光電、半導體等產業溫室氣體盤查,其中排放量前三大的產業,依序為電力供應業、石化業及鋼鐵冶煉業,占全國總排放量的百分之八十九。除此,煉鋼、火力發電、水泥及造紙等產業的排放強度,都比國際平均值高。
環保署表示,以水泥產業為例,每生產一噸水泥,便會排放出零點八九噸的二氧化碳,遠高於國際平均值的零點七三噸。若以火力發電為例,國內火力發電廠每發一度電,便會產生零點七二五公斤的二氧化碳,比國際平均值的零點六五高。「從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來看,國內產業的能源使用效率的確有待加強」。
環保署指出,下一步將建置屬於本土化的氣體盤查規範及計算係數,逐年建立所有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基本資料,作為辨識有多少減量空間的指標,並將盤查資料提供給經濟部、工業局,作為輔導業者進行產業技術提升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