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中
在香港葵青劇院巧遇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閻惠昌,他帶著小四的兒子去看一個加拿大的打擊樂音樂會,頭髮應該比之前在台灣看到時花白了些,但依舊溫文儒雅,當時說也許可以台灣再見,沒想到隔沒幾個月,大師果然出現在台灣,客席指揮台灣國家國樂團演出。
設置國樂器音色資料庫
的確,兩岸三地的中樂指揮當中,閻惠昌堪稱翹楚。他出生陜西,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1987年在中國首屆專業評級中獲評為國家一級指揮。他先後擔任中國中央民族樂團首席指揮又離開,之後去了新加坡風格公司古典音樂製作部音樂總監等,開始在新加坡發展,然後到了台灣高雄市國樂團擔任客席指揮。
1997年6月,香港回歸中國前夕,閻惠昌來到香港中樂團擔任首席指揮,至今已經進入第十二年,香港中樂團不但已經成為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最好中樂團之一,它的公司化經營,更讓香港中樂團擺脫公務機關的框框,向前大步邁進。
1983年,閻惠昌受聘為中國中央民族樂團首席指揮兼樂隊藝術指導,自此展開指揮生涯,不過因為六四的緣故,樂團也不免受到政治的影響,閻惠昌最後以自己學識不足,無法跟上樂團腳步為由,辭去了指揮一職。沒想到一辭職,立刻有電腦公司找上門來,希望閻惠昌可以國樂團的專業,幫電腦公司設置一套國樂器音色資料庫,就這樣,閻惠昌開始認識電腦。
「我說我不收錢,但是對方要免費教我電腦跟電子音樂。」閻惠昌就這樣開始跟電腦發生了密切的關係。當時他只有一個念頭,「音樂創作如果可以不需要有樂團,就可以演出,對於教育這一塊肯定有幫助。」學會了電子音樂,閻惠昌後來到了新加坡拿所思唱片公司擔任其中一個品牌的總監,出版了許多電子音樂。之後慢慢重拾指揮棒,憑藉著對於指揮的專業以及豐厚的素養,閻惠昌站上一線指揮。他曾經三次客席台灣國家國樂團,擔任高雄市國樂團駐團客席指揮,先後指揮過北京、上海、台灣、新加坡、香港等地專業樂團,也跨足指揮交響樂團。
指揮邏輯中帶有感性
「對於指揮中樂團而言,西方指揮跟東方指揮其實在指揮技巧上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對於樂曲必須去揣摩以及詮釋,才會到位,「東西方指揮的訓練是有差別的。」閻惠昌說。他接觸電子音樂之後,非常了解西方音樂的邏輯就是切割地非常精準,「但是我們中國的音樂就不是如此,中國音樂有很大一部分是模糊邏輯思維,不是精確可以達到的美學要求。」
到了香港中樂團工作之後,所有「閻惠昌特質」全部派上用場,閻惠昌說,他小時候「笨」,所以學過笛子、打擊、風琴非常多的樂器。後來又了解電子音樂,開始創作,現在他的指揮邏輯中帶有感性,尤其是樂曲走到盡頭的餘味,閻惠昌非常可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