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節慶】平溪放天燈

黃丁盛/攝影. 撰文 |2008.10.17
1094觀看次
字級


 傳說,平溪鄉天燈的施放始於清朝道光年間,當時大陸福建泉州府惠安縣,連年遭受海水倒灌,萬頃良田無法耕種,居民生計艱困。其中有胡姓一族便渡海來台,輾轉遷移到台北縣平溪鄉十分村一帶。原是山林野地的十分村,經過村民多年胼手胝足的辛勤耕耘,逐漸成為新興的富足村落。

當時,地處偏僻山區的平溪鄉,因為地形阻隔、交通不便,官府鞭長莫及,遂成為山賊出沒之地。首當其衝的十分村,每年冬至過後,正是農穫收成富裕之際,山賊便侵入村裡,擄人勒贖、強取豪奪,造成村民嚴重的財物損失,生命安全也倍受威脅。當時十分村民每到過年,無不惶惶不可終日、憂心無助。為了保命逃生,大家便收拾細軟逃入深山躲藏,直到元宵節前夕,才派壯丁下山察看,確定安全無虞後,才釋放天燈報平安。

天燈又稱「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代蜀國軍師諸葛孔明所發明,作為當時軍事聯絡訊息之用;另一種說法則是因其外型很像孔明戴的帽子而得名。

天燈是以竹圈為架、棉紙為體的中空簍狀物,底層竹圈以兩條細鐵絲十字交叉,中心點綁繫著一疊沾濕煤油的金紙。施放時,先點燃燈內的煤油金紙,並將燈放置在地面上,待熱空氣充滿燈內後,天燈便能藉著浮力飛向天際,直到底部的煤油金紙燒完,天燈才會自動下降。

放天燈原是平溪鄉民為逃避山賊所施放的聯絡訊號,如今演變成為元宵節向天祈福的活動,這也是孔明燈後來被稱為「天燈」的原因。

施放天燈是平溪鄉特有的台灣元宵節民俗活動,近年來由於台灣本土文化逐漸受到重視,加上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當地居民組成「天燈會」,致力於天燈推展、創新和傳承,使得平溪天燈逐漸與鹽水蜂炮齊名,而有「南蜂炮、北天燈」之稱。

每當元宵月圓,在山巒疊嶂的平溪谷地,看著成群的天燈齊放,剎時有如一團團火球騰空飛起,令人目不暇給;等天燈飛昇一段距離後,好似一顆顆帶火的隕石凌越夜幕;最後,天燈群幻化成點點繁星,逐漸消失在夜空中。

在寧靜的山區,看著盞盞天燈在群山中冉冉升起,不僅美麗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人們的心願與祈福也藉由天燈上達天聽,更為新的一年帶來滿滿的期待和希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