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受經濟衝擊 僅3成家庭申請到社福扶助 有些子女出現負面情緒
【本報台北訊】全球金融大風暴,讓台灣景氣低迷,也波及原本省不得的醫療費,部分使用標靶藥物的癌症患者無力負擔,乾脆不吃、不打了,在家等死;或是跟醫師商量,希望藥物能省用減量,原本一周四針變兩周打四針。而據調查發現,癌症家庭僅三成申請到社福扶助。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昨天公布一項針對三百二十三個癌症家庭所進行的「癌症家庭面面關」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八成的癌症家庭,經濟狀況明顯受到衝擊,兩成病患仍需勉強工作以維持家計,僅三成申請到社會資源補助,一成是仰賴親友接濟。
癌症希望協會病友服務部主任簡蕙蘭指出,癌症雖是重大傷病,可以免除健保的部分負擔,然而陸續上市的標靶新藥,健保給付條件嚴格,病患若是自費使用,動輒數十、上百萬元,還有看護費、營養費的開銷,相對地;工作請假使收入減少,因癌症而貧病交迫者,比比皆是。
簡蕙蘭說,癌症希望協會提供五十個獎學金名額,對象是癌症家庭的孩子,去年只有三十九人申請,今年竟有超過三百個孩子申請。
而這一波不景氣,也嚴重衝擊了國內醫療市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表示,最近癌症患者就診人數明顯少了一兩成,不少患者延誤了療程,拖到病情惡化,才來就醫,原因就是拿不出醫療費。
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王輝明則說,最近不少使用標靶藥物「爾必得舒」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主動要求,可否延長打針時間,原本一周打四針,現在變成兩周打四針,雖然治療效果大打折扣,但也愛莫能助。
此外,東吳大學社工系講師呂俊宏分析表示,孩子知悉父母罹癌,看到父母的外觀與情緒的身心變化,八成孩子會有擔心、哭泣、難過等負面情緒,包括長期過度壓抑,五成三的孩子提早變成親職化兒童的「小大人」,會幫忙照顧弟妹、做家事,有的則出現退化行為、情緒障礙,因而無心上學,或與師長同學相處困難、人際關係緊張。
專家呼籲,校方要多關心癌症家庭及孩子心理需求,社福機構與親友、企業也應適時多鼓勵幫助。簡蕙蘭說,經濟不景氣,經濟弱勢的癌症家庭需要健保與社福政策支持,病家孩子,也需要心理協助,幫助孩子走出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