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 顧爾德的孤寂傳奇

文/江心靜 |2016.05.19
1858觀看次
字級
江心靜現代水墨創作〈一夜春風意難忘〉,作品傳達在冰雪紛飛世界中寂靜的自然旋律。圖/林存青
青藏公路最高點終年積雪的唐古拉山。圖/林存青

文/江心靜

圖/林存青

初識顧爾德是在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加拿大導演法朗索.吉哈德拍攝的《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以顛覆充滿創意的手法,描寫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集藝術家、哲學家、狂人於一身的傳奇。

顧爾德二十二歲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錄製冷僻的《郭德堡變奏曲》,一炮而紅,三十一歲(一九六四)卻宣布不再公開演奏,從此,僅在錄音室、廣播、電視和電影中演奏,平日深居簡出,影片有一幕是火車穿越加拿大杳無人煙的森林,搭配深思內省的旁白,令人難以忘懷。

找來《郭德堡變奏曲》,一聽之下,恍如遭受雷擊,巴哈不是中規中矩的宗教音樂嗎?

在顧爾德手中,寧靜深邃充滿靈動,跳躍如奔騰野馬,結構嚴謹,音符精準到位,鋼琴家精湛的演奏技巧,為充滿和諧之美的巴哈音樂,注入獨樹一格的詮釋。

我本身是「音樂控」,但聽的範圍很廣,視寫作氛圍而定,不是標準的古典音樂樂迷,但接觸到顧爾德,就一頭栽入。他演奏的音樂、寫的論述、錄製的廣播和電視節目,尤其是他的人,充滿迷人風采;大熱天穿厚外套、戴鴨舌帽和手套,錄音前手要泡熱水,演奏時喃喃自語,一輩子都用快解體的老琴椅,對鋼琴的挑剔,面對外界質疑,他認為「我一點都不覺得我哪裡怪。」

顧爾德說:「我沒有反對社交,只是如果一位藝術家還想把心思放在創作上面的話,那麼恐怕斷絕社交,以此自律,是非常必要的。」他拋下公眾人物的生活,成就實際生活和心靈智性雙重孤寂,後來,他在廣播特別節目《北方印象》,用五個想到北極生活的南方人經歷的巨大震撼,探討孤立對人的影響。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網路時代,社群網站深深介入現代人的生活,顧爾德嚮往的「孤寂」,顯得不合時宜。弔詭的是,一九八一年去世的顧爾德,不僅打破音樂家成名的慣例,閉門造車依然大紅大紫,死後名聲更是火爆。今天,不僅顧爾德的紀念專輯張張暢銷,各式文摘譯成多國語言出版,相關的文獻研究數量名列前茅。

當然,這個傳奇有不少文獻探討,我書架上最厚的一本是凱文.巴札納所寫的《驚豔顧爾德》,六百零六頁,作者整整花了二十年研究,出版後榮獲多項大獎,客觀詳實,可說是終極版傳記。

古典音樂界想賺錢,要靠音樂會,不靠賣專輯。與他同年代的音樂家,如霍洛維茲相比,顧爾德算是明星演奏圈的貧民階級,然而,從他留下的驚人曲目又多元專輯來看,退出舞台後,他的作品水準明顯提昇。

至於他投入極大熱情的廣播節目,收入微薄,花費的成本大都是電台所付的三到五倍,他創造的「對位式廣播」,把節目、戲劇和音樂結合,這些充滿實驗性的作品,可說是當代錄像與裝置藝術的先驅。

拋開了唾手可得的名利,顧爾德得到的是自由、獨立和隱私,有更多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這使他跨出了鋼琴的領域,成為音樂家、作家和廣播大師,短暫的一生,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

回想自己的創作生涯,轉捩點是在二○○八年單車青藏行,從蘭州到拉薩,在世界第三極的廣大無人區,匍匐前進,在生死一線的高度中,體會到──人生可以很簡單,決定三不政策──不說不想說的話、不見不想見的人、不做不想做的事。

回顧這八年,隔絕外界干擾,不僅維持專欄,出版《亞洲慢慢來》、《走入韓國之心》、《歐洲光之旅》、《永不停歇的旅人》,還跨到當代水墨,入選二○一五台北新藝術博覽會,下個月即將到日本百年旅館洋洋閣擔任駐館藝術家,樂在其中的成果豐碩。

孤寂,是創作者最佳狀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