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展首來台 佛館開幕

李生鳳 |2019.08.19
2913觀看次
字級
展品北魏「趙安香造像」,河南博物院藏。造像呈舟形,頂部有交尾螭首,正中浮雕釋迦像,結跏趺坐,做說法像。圖╱人間社記者蔡忠宏
展品北齊「張噉鬼造像碑」,河南博物院藏。碑額雕有四龍纏繞,頂端呈半園形,額之陽雕造一小佛龕,本尊為觀音及兩脅侍。圖╱人間社記者蔡忠宏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於二○○○年十一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首度來台,於佛陀紀念館展出「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精選自河南博物院三十四件、龍門石窟研究院三十三件展品,從北魏、北齊至隋唐,出土自龍門石窟、洛陽、鄭州、鞏義、滎陽等地的佛像、造像碑等,呈現出河南北魏至唐代佛教造像藝術非凡的成就,並有多件珍貴的一、二級文物。

大師善美因緣

得以一睹文化遺產

「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為佛館與友好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再次合作,以及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第二階段五年計畫的第三個大展。主辦單位中華文物交流協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承辦單位河南博物院、龍門石窟研究院、佛陀紀念館。昨日於佛館本館大堂開幕,近三百五十人觀展。此次別開生面以座談方式進行,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主持,偕同與會貴賓,與前來觀展的大眾暢談龍門石窟的歷史分期、佛像造像風格和藝術特色等。

如常法師表示,感謝星雲大師和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的一段善美因緣,今天得以一睹世界文化遺產,讚歎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所帶來的展覽,主題鮮明、精采多元。與河南博物院合作交流,二○一五年「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二○一七年佛館展出「玉意深遠──中原古代玉器文化展」,並在二○一七年締結友好博物館,以及此次有來自河南博物院和龍門石窟研究院等展品。

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分享與河南博物院、佛館之間的友好交流,以及歷史博物館歷來與佛教有關的展出,如絲路傳奇、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妙藏心傳、敦煌藝術大展、法門寺地宮、七寶瑞光等。

廖館長表示,歷史博物館自一九五五年成立,六十三年來,一直和佛教藝術有著深厚因緣,很歡喜參與此次開幕,也希望和佛教繼續結緣。

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表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裡,他開始了解佛教是如何傳到中國,在這傳遞過程中,中亞、阿富汗等地也有佛教的遺跡存在。著名者如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到最東邊的龍門石窟,從石窟分布可以看到佛教的興盛與傳播,如果能讓這些佛教文物保存在名山大川中,相信對於民眾的信仰,乃至佛教的藝術文物,都能因此得以傳承。

佛光山所扮演的角色,除了信仰傳承,還有文物間的交流,星雲大師致力此項工作,芸芸眾生不用奔波千里,即可見到千年古物,是莫大福報。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讚歎此次展覽難得一見,龍門石窟自二○○○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隔年在日本展出,當時件數四十九件,此次展出則多達六十七件。以展品「張難揚造像」、「趙安香造像」說明,材質以石灰岩質呈現線性之美。而「一光三尊」此次展出有五尊,各具特色,包括奉先寺在內,可說是大唐盛世出土佛教造像代表的一個總結,值得欣賞。

小檔案

龍門佛光

河南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北魏遷都洛陽後,佛教藝術在此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交融,形成獨特的「中原風格」,然後向四周傳播發展,龍門石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龍門石窟歷經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3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數量之多不僅為中國大陸各大石窟之首,亦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佛陀紀念館即日起展出「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從河南博物院、龍門石窟研究院等收藏北魏至唐代的石刻造像、造像碑、佛塔等佛教文物,展示河南佛教藝術之瑰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