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一名美籍日裔科學家及兩名日本科學家。日本的美籍科學家南部陽一郎(Yoichiro Nambu),他在次原子的自發非對稱研究中作出開創性工作,其結果被稱為南部‧戈德斯通定理。日本科學家小林誠(Makoto Kobayashi)及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兩人從原子對稱破損研究中,成功在自然界中預測三類夸克的存在。
南部陽一郎一九二一年出生於日本,後入籍美國,是芝加哥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南部‧戈德斯通定理,是指原子在遭到對稱衝擊引發崩潰的情況後,必存在傳說中的零質量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這個定理在粒子物理學中有著重要應用。
小林誠和益川敏英,前者一九四四年出生,現任職於日本筑波高能加速器研究社,後者一九四○年出生,在日本京都大學理論物理湯川研究所工作。兩人的「原子對稱破損」研究,曾被歐洲物理學會授予「歐洲高能與粒子物理學獎」。
現代物理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時應同時產生同等數量的粒子與反粒子(反物質),但科學家並未在現今宇宙中找到大量反物質,而小林誠和益川敏英的「小林—益川理論」,成功解釋為何會產生此現象,該理論也協助科學家找到新種夸克。
簡言之,南部的理論可說明基本粒子為無質量仍可存在,小林誠與益川敏英的理論可以說明為什麼在現今的世界物質與反物質的數量並不相同。明年將重新啟動的強子對撞機,或許可以進一步深化或證明他們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