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完兒子去學校,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悲憤」的小女孩,正用力跺著每一步,往學校的方向走去。
小ㄚ頭的表情幾近痛苦與憎恨,咬著牙發出低吼含糊的咒罵,用力甩著手上的便當袋,每一步都似乎想將這地面戳穿一個洞。
我在想,應該是她的爹娘在她出門前,給了她很多的負面情緒,或許是罵她起床太晚,或許是嫌她動作太慢,更或許是在她出門前給予嚴厲責備與責罰。
很多老爸老媽都經歷過「孩子晚上不睡、早上叫不起,起床後不但不領情,還要發一頓脾氣」的夢魘,但若回溯自己的過去,似乎很多父母童年時也曾經是個麻煩製造者,嘿嘿,這也算一代傳一代吧!
其實,為人父母應重視孩子一早出門的情緒,因為這會是一種連鎖效應,擁有好心情,就會和之後所出現的情境產生正面連結,形成「好的開始」。
有人第一次吃到臭臭的木瓜,從此開始對木瓜產生反感與排斥,甚至會影響他人對木瓜的看法與接受度。也有人原本對榴槤望之卻步,卻在不經意的嘗試後,從排斥到接受,從接受到享受。
孩子一大早開心的出門,內心是溫暖的、有愛的、被重視與被尊重的,孩子對上學這檔子事兒,也會是興奮與期待的。
記得兒子二年級的時候,我常陪著他拚第一個進校園,因為他覺得這樣很好玩。有一陣子,我們常一起坐在司令台上吃早餐,看著晨跑的民眾,等著鐵捲門拉開,兒子很期待這種感覺。
除非不在國內或是一大早有事,我一向很享受送兒子去學校時,牽著兒子的小手,邊走邊聊,說些無關成績與學習的話題,偶爾趕時間,就玩些小小比賽藉以加快腳步,再看著這小傢伙開心走進校園,心裡充滿幸福。
有位媽媽曾說:「拜託喔。他都幾年級了?還送什麼送?」其實,不是年級問題,不是獨立與否問題,而是我們願意以什麼情緒陪伴的問題。
一位鄰居媽媽,在送孩子出門時,嫌他動作慢又忘東忘西的心不在焉,一氣之下就扭了這孩子的耳朵,孩子當場很不高興的說:「幹嘛啦。很痛耶。」這位年輕媽媽看這孩子還敢頂嘴,更是火冒三丈,用力將這孩子向門外推了一把,並丟下一句話:「你給我滾啦。」之後將門硬生生冷冷的關上,讓孩子獨自去上學。
您覺得這孩子那一天的情緒會如何?心裡會想什麼?當他獨自走在去校園的路上,會不會想往另一個不是校園的方向走去?他會不會很心酸、很受傷、很孤獨?
利用每一個清晨,和孩子建立高品質的互動,不好嗎?這頂多花我們二十分鐘,距離遠一點更好,在車上的互動會更多。
重視孩子每一刻離開家門的感受,真的很重要;即便只是上學。
每次看著孩子進校園,回頭看我的次數遞減,我知道他長大了,漸漸不再依賴我了,他有一天會離我很遠,但不代表我可以因此放棄自己對他該做的一切。
該做的就做,該停的時候就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