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陳舜華,多年來研究單純疱疹病毒,最近發現抑制細胞因子Egr-1能有效降低感染單純疱疹病毒老鼠的死亡率,將繼續實驗希望日後能夠應用於人體。陳舜華的研究論文已通過美國醫學臨床研究期刊JCI審核,下月將發表於期刊,提供醫學界治療單純疱疹病毒的一個新方向。
據醫學文獻統計,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都曾感染單純疱疹病毒,病毒會導致腦炎、眼角膜發炎、眼睛失明或嘴疱疹等疾病,尤以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腦炎最為嚴重,死亡率高達七成。台灣罹患疱疹病毒腦炎的患者每年約上百名,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死亡率相當高。
陳舜華說,醫師以往多觀察單純疱疹病毒,針對病毒給予抗病毒藥物,但病毒會突變,導致藥效通常約在十年。如果改由人體細胞著手,將能發展治療單純疱疹的新方法。
陳舜華和研究團隊,花了十多年時間,利用基因晶片及缺陷鼠突破先前技術限制,研究過程發現原本用來調控細胞基因表現的轉錄因子Egr-1感染單純疱疹病毒後,會促進病毒複製,導致老鼠死亡。如果以藥物抑制Egr-1則可觀察到老鼠腦中的病毒量有明顯下降,也降低老鼠的死亡率。
陳舜華表示,人體只要曾經感染單純疱疹病毒,病毒就會一直潛伏在體內,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偶發病毒性腦炎,導致患者死亡。如果能透過藥物抑制人體細胞因子Egr-1,將有助降低腦炎的死亡率。
陳舜華說,這項研究可讓疱疹病毒引發腦炎的治療方向,從病毒治療移轉到人體細胞治療,透過人體細胞的阻斷,降低病毒的複製,不用再擔心病毒突變產生的抗藥性問題。不過這項研究要進入人體臨床實驗階段,陳舜華坦承還要一段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