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製品需求量暴增 黑心農戶摻假謀利 企業把關鬆散 不管分級 見粉就收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空前的信譽危機,正襲擊快速發展的中國乳業。自從三鹿「毒奶粉」事件曝光後,中國二十二家嬰幼兒奶粉,被驗出含致病的三聚氰胺化工原料,截至目前為止,相關病例超過六千二百起,另有三人死亡。雖然各界普遍認為,三鹿等知名企業需負起最大責任,但黑心酪農在鮮乳中摻假也是問題所在。中國乳業的製作流程,正面臨檢討的聲浪。
千層關卡那裡錯?
這次事件中的毒奶粉添加三聚氰胺,用來讓較稀的鮮奶在進行蛋白濃度檢測時,具有和正常鮮奶一樣的高蛋白含量。但檢驗鮮奶中的各種成分並不需要特別的技術,辨別三聚氰胺和蛋白質也非難事,就有媒體懷疑,三鹿集團自豪生產技術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卻一味將問題推給酪農,實際上只是忽視自己在產品原料的檢驗技術上出現問題。
中國網友也認為,過去三鹿自稱產品要經過一千多道檢驗關卡才會出廠,要查出誰該負責,只要把這些檢驗程序公布即可,但三鹿奶粉是國家免檢產品,又有許多政治局常委級的大佬捧場,「誰願意沒事找事呢?」此外,同樣的品牌,在不同的省出現相同的問題,「錯都在酪農?生產商都沒錯?」
添加摻假幾時休?
「這不僅僅是個別企業的問題,它涉及整個製造流程。」中國乳業協會顧問王懷寶指出,除了中國乳業太注重發展,過度搶佔市場而忽視品質管理外,許多中國酪農戶沒有形成規模經濟也是一大問題。在通膨壓力與外來產品競爭下,農戶利潤減少,也造成摻假行為。
有業者私下透露,中國乳業一直以來都有「添加摻假」的情況,「在去年以前,九成以上的奶粉品牌都使用『進口乳清粉』,來提高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這種東西外國人是不吃的。」
該業者指出,「像是知名企業『某』牛的銷量,近年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增長,但為何沒人懷疑它的乳源到底何處尋得?一頭牛從出生到能擠奶,至少要一年半的時間,這家企業就算拿自來水沖進母牛的肚子也不夠用!」
搶奶收購昧良心?
事實上,近八成的乳品商本身很少養牛,因為北方牧場因沙漠化問題嚴重,真正的牧業區面積已經大幅縮小。在這種情況下,乳製品的需求提升,乳源供不應求,自然酪農摻假的情況大增。
該業者指出,中國乳業原料仍賴外國進口,當紐西蘭和澳洲之前出現旱災時,酪農戶的供應需求也大增,「有業者為了增加鮮乳來源,還在別人牧場旁建集乳站,然後以高出市價的金額搶購別人的奶源。」結果,乳源收購價直線上漲,以前養十年的牛都沒現在半年的錢多,酪農開始摻假,「廠業也不管分級,見粉就收。」
監管何時才無漏?
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王懷寶介紹,我國對乳品的檢測標準還是一九八四年的標準,至今尚未更新,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必須重新制定。「這是個沉重的教訓。」王懷寶表示,中國乳企業在快速發展的時候,更要注重產品質量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