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棠綜合外電報導】新加坡道教總會、香港蓬瀛仙館合辦的「道德經多種語言版本文化展」,本月九日在星國新達城圓滿閉幕,民眾反應在六天展期中,實在無法一覽上自春秋戰國時代起至當代《道德經》各種版本、注本及各類外文譯本,光語文就有三十六種,合計三百多種版本,集古今之大成。
二千五百年前,老子撰述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對自然、人生、政治、社會提出獨特的見解,他倡導自然、清靜、無為、柔弱、和諧,開創了中國人對「道」的觀察。一九八○年代,「紐約時報」評選老子為古今十大作家榜首,連美國前總統雷根也用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述施政觀點。
西元六四七年,唐太宗諭示玄奘大師和道士成玄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入印度,這是翻譯《道德經》的開端。
十六世紀傳入歐洲大陸,最早譯本是比利時傳教士衛方濟的拉丁文版本,接著法、德、英文譯本先後問世,在西方國家倍受推崇,迄今至少已被譯成四十二種語文,超過五百種不同版本,形成一股影響力,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讀過《道德經》後讚歎說:「做人要像老子說的『上善若水』。」
道德經在西方多有名呢?今年以「水資源與永續發展」為主題在西班牙薩拉戈薩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展場前就可以欣賞到。展覽於即日起至十四日開放參觀,已吸引超過五百萬人到訪。圖/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