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討海人 踩高蹺垂釣

戴維園 |2008.09.06
963觀看次
字級


台灣近海漁源枯竭,加上油價上漲,出海一次賠一次,漁獲抵不過油錢。桃園竹圍漁民改做工、開計程車,把捕魚當副業,換小船出海釣魚,賺個一兩千元。漁民變釣客,感嘆:「現在沒幾個真正的討海人了。」

斯里蘭卡南部的漁民,則根本是釣客,而且是坐在插立於海中的木竿上釣魚,很像踩高蹺,所以英文稱漁夫為「高蹺漁夫」(Stilt fishermen)。2004年11月,台灣一個電視節目去斯里蘭卡拍外景,主持人還跟漁夫學習木竿釣魚;不料下個月,即2004年12月26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南亞海嘯:

「這個部落慘遭海嘯無情摧殘,族人幾乎已無力謀生,海邊所立的竿頭也被大水沖走。想要重溫此景,恐怕得等好幾年修復。」

重新把木竿插立於海中,應該不會太難。部落客「逸帆」去斯里蘭卡旅行,已看到了木竿釣魚,七月發表的「斯國釣魚奇景」文章,照片非常美,網路上很多人轉貼、轉寄。

斯里蘭卡南部的可噶勒(Kog-gala)、瓦勒迦瑪(Weligama)兩處濱海小城,都有木竿釣魚傳統,時間為早上六點到八點和下午四點到六點。逸帆去的是可噶勒,他說早上沒有什麼人,下午看到很多立竿,一群漁夫正在約魚:

「當場看超有趣,跟看照片感覺不一樣。我待了一個多小時,沒有半個漁夫從竿子掉下來。」

漁夫釣完游泳上岸,賣給收貨商,漁獲量還不錯。不過,逸帆說:「他們屁股不會酸嗎?站得不會累嗎?搞不懂為什麼不用網子呢?」

相傳,他們部落祖先太窮,買不起漁船,因此想到木竿插入海中釣魚,每次游泳過去,爬上木竿垂釣。這樣獨特的方式代代相傳,因此族人平衡感奇佳,就連走在獨木橋也能箭步飛行。

「木竿釣魚少的三五成趣,多的密匝成林,構圖有如天成:身著艷麗服裝的漁民,或坐或立在呈倒三角形狀的木竿上,魚竿向海,悠然垂釣。」大陸的世界新聞報今年一月有詳細報導。

「高蹺漁夫」的木竿,每隔一段綁著簡單的橫條以供踩蹬,因長期泡在海水中,腳蹬和木竿都長滿青苔,不留神就會打滑。魚竿也不過是一根木竿加魚線,但是沒有魚餌。

「魚鉤為白色的雙鉤,看起來像蟲子,誘使視力不好的魚兒咬鉤。」世界新聞報說,這一帶海灣的珊瑚沒遭太多破壞,沙丁魚很多,但不是漁民的主要漁獵目標。每年12月到次年5月,會有大量魚群隨洋流經過,捕食沙丁魚,這些魚才是漁民等待上鉤的獵物。

不曉得是不是如台灣漁源枯竭,還是垂釣不如撒網的收穫多,即使旺季,斯里蘭卡「高蹺漁夫」釣到的魚有限,主要自己吃,略有剩餘則用竹籤叉上去賣,收入僅能糊口。

●圖片來源:《DCView 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tw/blog.phpm=DzEEaAZk

●延伸閱讀:上網輸入英文Stilt fishermen(高蹺漁夫),國外的相關報導不少,也有非常精彩、美麗的照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