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高中生德行成績採質性評量,以往反應曠課、遲到、記過的操行成績不再量化呈現,改為教師撰寫評語。是否會影響學生素質篩選,高中校長看法不同,有人認為這是教育改革的陣痛期,長遠將改變以分數評斷學生人格的粗糙方式;但也有校長認為「品格」很重要,不打分數難以為高中生素質把關。
九月開學後,高中生德行成績改採質性評量,不再用量化分數反應學生出缺席等品格表現,北市包含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等明星高中申請入學,也不再採計學生國中德行成績。但不少人已開始擔心會影響未來大學生素質。
有高中校長表示,德行成績改以教師撰寫評語,過去遲到、曠課、記過等記錄將無法以分數呈現,的確減少大學篩選學生的一個指標。但這些缺點往往會反映在其他課業表現上,影響應該有限。
陽明高中校長朱桂芳樂觀表示,這只是教育改革轉換腳步的不適應期,過去以操行分數評量學生人格的方式未必公允,改採質性德行評量,轉而重視學生特質,加強輔導,比量化分數更具意義。
建國中學校長蔡炳坤認為,要提升高中生素質,不能只看智育成績,德育更影響學生做人做事的「態度」。過去推甄上大學還有操行成績的門檻要求,高中生至少會在乎操行成績,新學期開始不打操行成績,改為質性評量,將使升大學少了一個把關機制。
教育部官員說,教育部已著手提升高中生學科能力要求,高中生壓力已很大,希望高中別再計較操行分數,用質化方式評量德育是各國教育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