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四院士聯手 B肝病毒研究獲突破 找到預測肝癌新指標 為預防肝癌帶來新契機
【本報台北訊】國內B肝研究又有重大突破,中研院針對B肝病毒DNA長達十二年的研究證實,B肝患者的病毒屬於C基因型,或是B肝病毒基礎核心促進區產生突變,得到肝癌的風險增加兩倍,這項發現將成為全球B肝臨床診斷的重要指標。
以往預測B型肝炎會不會產生肝細胞癌,是檢測e抗原及病毒數量,這次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B肝病毒依「基因型」及「突變型」不同,發生肝癌的機率也不同。如果B肝帶原者所感染的是B肝病毒屬於C基因型,比起B基因型B肝病毒,罹患肝癌的風險就會增加兩倍,一般來說,B肝帶原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為C基因型。
另外,帶原者體內的B肝病毒,如果在基礎核心促進區發生突變,得到肝癌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兩倍;如果是在前核心區產生突變,反而會大幅降低得到肝癌的可能性到三分之一。
研究團隊在台灣七個鄉鎮,篩選出四千一百五十五名無肝癌個人病史的B肝病毒帶原者,研究小組透過基因定序的篩檢,從中找到二千七百六十二人的血清中含有B肝病毒DNA陽性帶原,平均每個人追蹤了十二年,最後確診一百五十三人發生肝癌。
陳建仁表示,研究團隊幾年前就發現B肝病毒的DNA濃度與癌症之間有密切關連性,濃度愈高,日後誘發肝癌的機率就愈高。
他建議B肝患者可至各大醫學中心接受B肝病毒的DNA篩檢,內容包括能否測出DNA、DNA濃度(病毒量)、病毒的基因型、基礎核心促進區是否突變,這些數據都可以成為預防肝癌發生的重要參考依據。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包括廖運範、陳定信、陳培哲及陳建仁等四名院士,完成B肝病毒的DNA研究,為預防肝癌帶來新契機,對未來肝癌防治有重大影響,被選為八月即將出版的世界頂尖「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的當期主編推薦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