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天天吃止痛藥的人,估計二到三年腎臟就會出問題,如果年紀大、同時患有三高慢性病者,腎功能惡化更快,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裕峰呼籲長期服用止痛藥,應每三個月檢驗尿蛋白、尿酸、有無血尿及泌尿道感染、肌酸酐、血糖、血脂及血壓。
林裕峰表示,藥丸的成分就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這類藥物在藥理上會減少腎臟血流供應,引起慢性腎間質纖維化,短期使用無礙,可是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痛風、長年腰痠背痛、慢性頭痛、僵直性脊椎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長期服用止痛藥二到三年時,就可能發生慢性腎衰竭,繼續惡化下去,就會釀成尿毒症。
林裕峰指出,慢性腎臟病平時並無症狀,一旦症狀出現,腎功能往往惡化到一定程度,因此,腎臟病的防治,必須從定期檢查做起,腎臟檢查最主要是尿液,透過尿液檢驗可發現血尿、尿蛋白、泌尿道感染,但是光檢查尿液是不夠,還需要進行驗血測試血糖、血脂肪及肌酸酐是否正常,另外,血壓檢測也是很重要,因高血壓會嚴重影響腎功能。
目前有八十三家醫院成為「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民眾可以上「慢性腎臟病防治衛教網」,網址是http://ckd.tsn.org.tw/查詢詳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