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麗玥台北報導】保護腎臟也有「三從四不得」,好好遵守這些規則,可有效降低腎臟病變的機率。
台灣社會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加,加上民眾就醫觀念與用藥行為偏差,導致潛在慢性腎臟病患增多。台灣腎臟醫學會慢性腎臟病防治委員會主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黃尚志表示,想要免除腎臟病痛,要從平日做好預防工作,遵守護腎「三從四不得」事項。
所謂「三從」就是要遵從四低飲食、定期檢查、醫師指示;「四不得」代表高磷、鹽、鉀、蛋;高血壓、血糖、血脂、尿酸要不得、濫用藥物與暴飲暴食要不得。
黃尚志說,每個人可能都有患上慢性腎臟病的機會,尤其是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痛風與尿蛋白患者、以及六十五歲以上成年人、藥物濫用者、有家族腎臟病史者更是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
黃尚志警告,慢性腎臟病平時並無症狀,一旦症狀出現,腎功能往往惡化到一定程度,因此,腎臟病防治,須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不濫用藥物、飲食良好控制、每三個月定期做三項腎臟功能檢查│驗尿、驗血、量血壓,降低尿毒症的發生。
醫師特別提醒腎臟病友,當腎臟已進展到必須利用替代療法—透析時千萬不要拖,以免毒素升高,反而會傷害到其他器官。
二十八歲張先生,原是事業成功的上班族,二年前因慢性腎炎到醫院就診,當時體內肌酸酐已逾14mg/dl,醫師建議應進行透析療程,但他十分排斥,從此不再去門診追蹤。半年後因腎臟功能衰竭、免疫力下降,感染傷寒桿菌,引發出血性腸炎,住進加護病房,不到兩天撒手人寰。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表示,透析是為了讓病人保有正常的生活品質,但臨床上有三分之一病患,深怕一透析就要洗一輩子,也無法正常工作,所以寧可聽信偏方,也不願接受透析,如此可能導致腎臟功能嚴重衰退,最後不得不永久透析。
江守山說,透析是需要經過醫師的專業評估與判斷,當醫師建議患者需要透析時,就代表患者的腎臟已經無法負荷身體的代謝,若再不透析,則可能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產生其他併發症,造成患者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