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奧林匹克」在中國曾被譯為「我能比呀」,這豈止是翻譯的奇特?
一八九六年,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舉行時,正當西方蓬勃發展、全面崛起,中國走向衰落、被人欺淩。世界的那一邊,在熱熱鬧鬧開奧運;世界的這一邊,卻是「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丘逢甲《馬關條約》周年祭‧春愁)
一九○○年,第二屆奧運在巴黎舉行時,慈禧太后正攜光緒帝倉皇出逃,北京在四十年內第二次落入侵略者魔爪。一九二八年,也就是八十年前,奧運開到第九屆了,積貧積弱的中國方才派代表去「觀摩和欣賞」。面對阿姆斯特丹壯闊的開幕式,觀摩團副代表宋如海反覆吟哦Olympic和Olympia,一句漢語脫口而出:「我能比呀!」
兩年後,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宋如海的《我能比呀—世界運動會叢錄》。書中寫道,「『我能比呀』雖係譯音,亦含有重大意義。蓋所以示吾人均能參與此項之比賽。但凡各事皆需要決心、毅勇,便能與人競爭。」
但是,果然「吾人均能參與此項之比賽」,「能與人競爭」嗎?一九三二年第十屆奧運在洛杉磯舉行時,劉長春四處借錢輾轉前往,「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孤單而悲壯。比賽結束後,他無錢返家,也無家可歸,家已被日本侵略者鐵蹄踏碎。看著人家的運動員上台領獎,舉國欣喜若狂,劉長春欲哭無淚,只能對天長歎:「我能比呀?」
弱國無外交,弱國無尊嚴,弱國當然也與奧林匹克無緣。「我能比呀」,是感歎,更是警醒;是悲哀,更是希望;是吶喊,更是鞭策。
百年拚搏,中華民族站起來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鬥,特別是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華民族發展起來了。儘管從劉長春孤獨地站在起跑線上,到許海峰射落奧運金牌,花去了中國人五十二年時光,但那一聲槍響,分明是在向世界自豪地宣告:「我能比呀!」
直到二○○○年雪梨奧運,中國一舉奪得二十八枚金牌,金牌總數緊隨美國和俄羅斯之後,排在第三位。二○○四年的雅典賽場,中國更以三十二枚金牌終於向世界無可置疑地喊出:「我能比呀!」
曾記否,當時任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口中的「Beijing」一詞響徹莫斯科時,中國沸騰了!長久的等待化作頃刻間噴灑而出的激情,耀亮了中國的夜空。那一夜,北京無眠,中國無眠。
從那一夜開始,準備了七年,期待了七年。不僅是「我能比呀」,還要「來我們這裡比呀」。北京歡迎你,請來這裡比出平等、尊重、團結友愛,比出頑強拚搏、公平競爭和團隊精神,比出超越地域、種族的人類和諧發展,比出「更快、更高、更強」的同一個夢想!
「奧運會將是一個喜悅時刻,也將是一個輕鬆時刻,中國人從此應如釋重負,卸去『我不如人』的歷史包袱,真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的本性是十分善良、十分好客的,願意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別人看,人家是會體會到的。」(八月三日新華社特稿《何振梁看奧運:中國人精神自立的起點》)
在奧林匹克大步向我們走來,中國伸出雙臂熱情擁抱她的時候,回味當年把奧林匹克稱為「我能比呀」,哪裡是翻譯的奇特,原來蘊涵著中華民族的百感交集、千年一歎!
(作者為中國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